本文经《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仅限于非商业应用。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
全身多个系统的、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增多、浸润及中小血管的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属于
EGPA可累及多系统或器官,由于我国缺乏 EGPA大样本的临床数据和资料,不同学科对该病的描述与诊治存在差异。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各学科对该病的系统认识及临床诊疗水平,由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钟南山院士、陈荣昌院长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科古洁若教授牵头,广泛征求国内外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同时参考国内外近年来EGPA 的研究成果与诊治经验,制定了我国首个EGPA诊治规范多学科专家共识。
一、EGPA的临床表现
EGPA可累及鼻窦、肺、皮肤、神经系统、心脏、胃肠道、肾脏等多个脏器,其中绝大多数患者存在哮 喘和(或)变应性
EGPA前驱期除出现一般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外,常出现多种呼吸道疾病症状,约96% ~100%的患者可出现喘息、
1. 呼吸系统受累:大部分EGPA患者以喘息发病,95%以上的患者有喘息、咳嗽等病史,75%的患者出现
2. 心脏受累:心脏受累严重者预后差,是EGPA 的主要死亡原因(约占50%)。约27% ~ 47%的 EGPA患者可出现心脏受累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可出现心肌、心内膜、心包和冠状动脉受累,表现为扩张性心肌病、嗜酸粒细胞性心内膜炎、 嗜酸粒细胞性
3. 胃肠道受累:发生率为37%~ 62%,可出现腹痛、
4. 神经系统受累:见于约70%的患者,可有多发性单神经炎或感觉运动混合性外周神经病变。典型的多发性单神经炎表现为垂腕或足下垂,可经神经传导检查或神经活检确诊。25%的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脑部弥漫性病变及脑血管事件。尽管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少见,但仍为本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任何合并神经系统症状的哮喘患者均需除外EGPA。
5. 肾脏受累:EGPA肾脏受累较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或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少见。尽管发生肾血管炎者较少(约1/3),且严重程度较低,但可迅速从单纯
6. 皮肤受累:70%的患者可出现皮肤受累,是血管炎期的主要表现之一,常表现为分布在四肢和头皮的紫癜、结节及丘瘆等。多发的斑丘瘆、
二、病史与辅助检查
1. 病史及体检:仔细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检,及早发现EGPA可疑病例。需要认真询问多器官受累的表现,同时需特别注意,长期口服
2. 外周血和呼吸道嗜酸粒细胞: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是EGPA的特征之一,但其血嗜酸粒细胞的绝对值低于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HES),可出现于病程的任何阶段。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比例常 高于10%,是EGPA诊断依据之一。长期口服激素(包括含有激素的中药复方)可影响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实际水平。仔细询问病史,尤其是了解发病时或治疗前的血嗜酸粒细胞比例,有助于早期发现 EGPA。EGPA喘息症状出现时常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此外,诱导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也是重要特征之一,EGPA患者BALF中嗜酸粒细胞的比例可高达 25% 以上。
3. ANCA:ANCA的检测必须同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两种方法。IIF法中,若中性粒细胞胞质的免疫荧光检测为阳性,称为胞质型 ANCA 阳性 (c-ANCA);若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周围免疫荧光检测为阳性,称为核周型ANCA阳性(p-ANCA)。ANCA 阴性时不能排除EGPA的可能性。 ANCA阳性患者出现发热及肾脏受累的发生率高,胸部影像学出现较多的肺部蜂窝影样改变,而 ANCA 阴性患者的通气功能明显下降。
4.
5. 其他血液学指标:ESR和C反应蛋白可呈中度升高,与疾病活动性相关。γ-球蛋白及α-球蛋白均可升高;
6.
7. 影像学检查:鼻窦
8. 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对EGPA的诊断非常有帮助。
9.
10.其他辅助检测:(1)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及病情评估
1. EGPA的诊断:目前EGPA的诊断标准主要参考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提出的分类标准(表1)。本共识 特别提出,该标准中的第1条“哮喘”的真正含义是指哮喘样表现,包括喘息、咳嗽、胸闷及呼吸困难等。 EGPA —旦确诊,需详细评估呼吸系统、肾、心脏、胃 肠道和(或)外周神经等多器官受累情况。
EGPA可分为局限型和全身型两种。满足1990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6条标准中的至少4条,且仅有肺部和呼吸系统受累(包括耳鼻喉)的EGPA 患者,称为局限型EGPA。若满足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6条标准中的至少4条,有至少2个及以上脏器受累者,则为全身型EGPA。局限型 EGPA可以转化为全身型EGPA。
2. 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EGPA治疗应根据是否存在影响预后的因素而决定。目前评估预后的标准主要参考2011年修订的5因子评分评价体系,该体系是1996年法国血管炎研究组织在5因子评分的基础上修订的 :(1)胃肠道受累;(2)心脏受累;(3)肾功能不全;(4)年龄>65岁;(5)缺乏耳鼻喉部位受累的证据。每项计1分,总分5分。分数越高,预后越差。
(二)鉴别诊断
1. 喘息样发作性疾病:(1)哮喘:EGPA可以先有哮喘病史。两者鉴别的要点为:哮喘极少出现累 及其他器官的表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例一般为 轻度增高或正常,肺弥散功能多正常,无游走性肺部炎性浸润等胸部X线表现,ANCA阴性,活检多以支气管黏膜及黏膜下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偶见肺组织少量嗜酸粒细胞浸润,无血管嗜酸粒细胞浸润的特征表现。(2)ABPA:鉴别要点:ABPA不累及肺外器官(不包括上呼吸道),胸部CT常见中心性支气管扩张、烟曲霉特异性IgE水平增高、烟曲霉皮试速发反应阳性及血清烟曲霉抗原沉淀抗体阳性等可与EGPA鉴别。
2. 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疾病:嗜酸粒细胞增高患者应与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疾病进行鉴别,包括遗传性(家族性)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继发性(反应性)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原发性(克隆性)高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和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等。
3. 其他血管炎:(1)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既往称为韦格纳肉芽肿。(2)显微镜下多血管炎。(3)结节 性多动脉炎。
四、治疗
EGPA的治疗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受累的器官、病情是否活动等因素。参照全球最新的 EGPA诊治专家共识2015年版中的22条推荐标准,活动期全身型EGPA定义为新出现或复发或恶化的EGPA [不包括哮喘和(或)耳鼻咽喉部表现],需要添加或增加激素用量和(或)添加或更换其他免疫抑制剂。参照我国
EGPA患者的预后与最初治疗方案相关。制定治疗方案前要先进行5因子评分以评估是否存在预后不良的因素。5因子评分:0分:EGPA患者可使用激素控制症状;≥1分:建议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总体治疗方案分为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2个阶段。缓解的定义为临床表现[除外哮喘和(或)耳鼻喉部表现)]消失。诱导缓解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如
来源: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诊治规范多学科专家共识编写组.中华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