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祝行行,蒋文静,朱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皮肤性病科
SD的临床表现
1. 成人SD:SD 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面部(87.7%)、 头部(70.3%)、胸部(26.8%)、下肢(2.3%)、上肢 (1.3%)。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为 2% ~ 5%。SD 可出现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临床表现。非炎症性仅表现为头皮轻重不等的糠样脱屑,即头皮屑,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 50%。炎症性为典型红斑及油腻性脱屑,伴轻度瘙痒;面部 SD 好发于眉弓、眼睑缘、鼻唇沟及胡须区域,常扩展至发际边及耳后,表现为红斑及油腻性脱屑。
2. 婴儿SD:婴儿 SD 为自限性疾病,好发于头部,可出现头皮的黏着鳞屑性及结痂性斑块,称摇篮帽。面部、耳后、褶皱部和躯干及四肢近端常表现为
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 马拉色菌:许多学者对马拉色菌与 SD 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均强烈支持两者之间存在关联性。用胶带法在患者面颊近鼻翼
2. 脂质:SD 有 3 个发病高峰期,为 3 个月以内的婴儿;青春期的青少年和 40 ~ 60 岁的中年人,男性多见。新生儿由于受从母体来的以雄激素为主的性激素的影响,皮脂腺功能活跃,皮脂排泄多,此后皮脂减少到成人的1/3 左右。青春期再次受到以雄激素为主的性激素的影响,皮脂腺变肥大多叶,皮脂排泄再次增多,并在 40 岁以内保持稳定。女性绝经期后皮脂量急剧减少,男性则在 70 岁以后减少。各年龄组中,男性皮脂分泌率高于女性。SD 主要出现于皮脂腺活跃的区域,且 SD 的好发年龄与皮脂腺分泌活跃的年龄重合,部分学者逐渐重视二者之间的关系。
3. 免疫因素:SD 的发病可能与免疫因素相关。如 SD 在 HIV 感染者中发病率为 30% ~ 83%,CD4+ T 淋巴细胞 计数为 200 ~ 500 个 /μl[(410 ~ 1590) 个 /μl] 时,最易发生脂溢性皮炎,且随着 CD4+ T 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发病率增加,皮损程度加重,提示脂溢性皮炎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功能缺陷有关。
4. 表皮屏障功能:SD 患者存在角质层屏障和功能的损伤。Warner 等通过电镜观察 SD 患者头皮角质层显示:角化不全的核滞留、角化细胞结构不规则、细胞内的脂质颗粒以及层状脂质结构的损伤。特别是与 EPB 相关 的屏障有效脂质水平,已证明在 SD 患者的头皮中明显降低。SD 患者头皮角质层脂质消耗、结构紊乱与经表皮失水率升高,这些结果表明 SD 患者存在角质层屏障结构的破坏。而 SD 患者屏障功能破坏表现为对局部刺激的高敏感性。有头皮屑个体更易对局部使用油酸产生反应,即产生头皮屑。而屏障破坏使头皮屑患者更易受到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影响,从而更加剧了屏障的破坏。这些研究强调了 SD 患者恢复和维持皮肤屏障功能的重要性。
5. 其他:SD 在神经系统性疾病如帕金森等和遗传性疾病如
综上所述,SD 的发病与马拉色菌、皮脂、免疫反应、表皮屏障有关,其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深入了解 SD 各方面的 发病机制为今后针对个体化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来源: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7,10(1):41-4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