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UA):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嘌呤合成与分解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尿酸的生成与排泄也较恒定。
一、临床表现和分期
1.无症状期
髙尿酸血症期血尿酸水平升高,但是没有疼痛、关节炎等临床表现。
2.急性
有药物、饮酒和饮食等诱因。临床特点为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多以单关节非对称性关节炎为主常在夜间发作。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疼痛剧烈,在6小时内可达高峰,第一跖趾关节为最常见发作部位。
3.间歇期
在急性期之后,可反复发作,多见于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者,可表现为多关节受累,或仅有血尿酸水平增高,无明显临床症状。
4.痛风石形成期
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者,反复发作痛风,可致多个关节受累,尿酸盐在关节的软骨、滑膜、肌腱等处沉积而形成痛风结石。
5.痛风性
尿酸结晶形成
(1)慢性高尿酸血症肾病早期表现为蛋白尿和镜下血尿,夜尿增多等。最终由氮质血症发展为
(2)急性高尿酸肾病短期内出现血尿酸浓度迅速增高,尿中有结晶、白细胞和血尿,最终出现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衰竭死亡。
(3)尿酸性肾结石20%~25%并发尿酸性尿路结石,患者可有肾绞痛、血尿及
二、治疗
一般治疗:
(1)物理治疗 对有炎症的关节可行红外线、透热疗法、矿泉浴、沙泥疗法,推拿按摩。
(2)碱化尿液
1.痛风急性发作期
(1)首选
(3)
2.发作间歇期、慢性痛风、痛风性肾病期
急性症状缓解(≥2周)后方可开始降尿酸治疗。血尿酸应长期控制在360μmol/L(6.0mg/dl)以下;
对于有痛风发作的患者,尿酸需控制在300μmol/L(5.0mg/dl)以下。降尿酸治疗须终身维持。
(1)促进尿酸排泄
已有尿酸结石形成,或尿中尿酸>540μmol/24小时(900mg/24小时)不宜使用。
①
②
(2)抑制尿酸生成
①
②非布
三、用药注意
用药前及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尿酸及24小时尿酸水平,以此作为调整药物剂量的依据。并应定期检查
1.秋水仙碱
(1)不宜长期应用,若长期应用可引起骨髓抑制,血尿、少尿、
(2)严重肾功能不全者、
2.别嘌醇
(1)痛风急性期禁用,不仅无抗炎镇痛作用,而且会使组织中的尿酸结晶减少和血尿酸下降过快,促使关节内痛风石表面溶解,形成不溶性结晶而加重炎症反应,引起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
(2)应用初期可发生尿酸转移性痛风发作,故于初始4~8周内与小剂量秋水仙碱联合服用。
(3)滴定增量,监测血尿酸水平。老年人肾功能减退,较低剂即有效。
(4)对与肿瘤化疗相关的高尿酸血症者,别嘌醇的治疗应在肿瘤化疗前开始。
(5)嗜酒、饮茶或喝咖啡均可降低别嘌醇的疗效。
(6)别嘌醇对过敏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严重肝肾功不全者、明显血细胞低下者禁用。对有骨髓抑制者、特发性
3.丙磺舒
(1)痛风急性发作期禁用因无镇痛和抗炎作用。但在服药治疗期间有急性痛风发作,可继续服用原剂量,同时给予秋水仙碱和NSAIDs。
(2)治疗初期,由于尿酸盐由关节析出,可能会加重痛风发作,因此,在用药期间应摄入充足的水分(2500ml/日),并维持尿液呈微碱性,保证尿液pH在6.0~6.5,以减少尿酸结晶和痛风结石及肾内尿酸沉积的危险。
(3)与别嘌呤联合应用时需酌情增加别嘌醇的剂量因丙磺舒可加速别嘌醇的排泄而别嘌醇则可延长丙磺舒的血浆半衰期。
(4)不宜与阿司匹林和
(5)与
4.苯溴马隆
(1)痛风急性发作者不宜服用,以防发生转移性痛风。
(2)在治疗初期宜同时服用秋水仙碱或NSAIDs(非阿司匹林或水杨酸类药),以避免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直到高尿酸血症被纠正至少1个月后。
(3)肾功能不全者(血肌酐>13μmol/L)仍有效,注意大量饮水,保持
(4)不宜联合服用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盐,因其可抑制本品的排除尿酸作用。
(5)与别嘌醇合用有协同作用。
(6)服药期间如痛风急性发作,建议将所用药量减半,必要时服用秋水仙碱或NSAIDs。
(7)对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单药应用)、肾结石者、严重肾功能不全者(CrCl≤20ml/min)、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过敏者禁用;对肝病患者慎用。
5.避免应用可致血尿酸水平升高的药物
(1)NSAIDs、
(2)利尿剂
(3)胰岛素。
(4)免疫抑制剂
环孢素、
(5)抗菌药物
青霉素、
(6)维生素
(7)抗肿瘤药
环磷酰胺、
6.痛风急性期不宜用阿司匹林镇痛
四、患者教育
(1)痛风治疗重要的是,应告知其调整生活方式、坚持长期治疗,减少痛风反复发作。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2)健康生活方式包括避免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肉汤、干豌豆等);每日饮水2000~3000ml;戒烟限酒(啤酒、白酒);加强锻炼,控制体重;增加碱性食物(香蕉、西瓜、
(3)别嘌醇服用后可出现
(4)避免同时应用引起
(5)高尿酸血症的高危人群包括高龄、男性、肥胖、一级亲属中有痛风史、静坐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合并代谢性疾病者;对于高危人群,应进行筛查,及早发现。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