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龚偲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小肠造瘘术后的营养相关问题
对于NEC患儿,依其肠道病变范围的情况,会选择不同程度地切除肠道,肠造瘘口的位置也会有差异。众所周知,肠道尤其是小肠,是人体消化吸收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之一。当肠道被广泛切除后,小肠液分泌量减少,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有效场所也减少,患儿可出现
造瘘期间营养支持治疗的原则
造瘘期间的营养支持治疗过程是促进患儿肠内自主营养,允许脱离肠外营养(PN)的过程。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案应供给充足的能量及各种营养素以实现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其次,应积极促进剩余肠道代偿,使患儿脱离PN后,肠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能力可保证其正常生长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第三,应减少与肠切除和应用PN相关的并发症,包括控制腹泻,预防肝脏损害和
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案应分阶段目标。术后急性期尽早开始微量喂养和PN支持,以稳定液体和电解质状况为目标;术后代偿期则以促进剩余肠管的最大代偿能力,逐步撤离PN为目标。
小肠造瘘术后肠外营养(PN)的管理
术后推荐经周围置入中心静脉(PICC)途径给予肠外营养,有条件者应使用“全合一”的输注方式,可减少PN的相关并发症、有助于各种营养素的利用,并节省费用、便于护理。
在PN的配方上,
术后早期,肠外营养的能量供给推荐按45~55kcal/kg/d,稳定期足月儿按70~90 kcal/kg/d,早产儿按80~100 kcal/kg/d给予。当EN摄入不足,予以部分PN时,理论上应补充的热卡计算公式为:PN所需热卡=(1-EN摄人热卡/EN推荐热卡)×PN推荐热卡。然而,由于造瘘术后,尤其是高位造瘘术后的患儿,经EN吸收的热卡较正常肠功能的婴儿要低,且个体差异大,因此,PN的实际供给量可能需要高于计算值,目标是保证良好的体重增长趋势。
在PN期间,需要定期监测患儿的各项生化指标、临床体征及生长参数,如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
小肠造瘘术后肠内营养(EN)的管理
NEC小肠造瘘术后,根据临床情况(如腹胀、大便潜血及生命体征等),若无禁忌证,应尽早开始EN促进肠道代偿,但提倡采用微量喂养的方法,即每日经肠内供给量不超过12 ml/h/d或热卡不超过25 kcal/kg/d。早期微量喂养与住院时间缩短和达到全量肠内喂养时间缩短相关,持续滴注并以1ml/h/d的速度增加可改善对EN的耐受。术后急性期,EN量不宜增加太快。
在给予EN时,应根据患儿年龄、疾病状态、EN耐受性以及
在EN期间,应每日评估患儿的耐受情况,每日记录
关瘘术前后的营养管理
造瘘术后,若患儿情况允许应早做关瘘手术。关瘘前需对肠道情况进行评估,除行远端肠管的
关瘘后,一方面需进行肠道再评估,另一方面,在营养支持治疗上,仍以积极EN为主,PN为辅,逐步脱离PN,最终过渡到经口喂养。在此期间,仍需密切观察肠内营养的耐受情况,即使后期脱离PN,也需警惕营养相关并发症。住院期间,对于肠道耐受性差、高位造瘘、营养状况差的婴儿,需及时请临床营养科或营养支持小组的医生会诊,以便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治疗方案。出院后仍建议至营养门诊或专科门诊随访,定期进行营养评估和各项生长发育指标的检测。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小肠造瘘术后临床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6,37(8):563-567.
[2]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外科学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外科手术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6,37(10):724-728.
[3]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外科学组.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3,34(10):782-78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