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勇飞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但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较少见,尤其是
临床资料
52岁男性,以“口角歪斜、流涎半月,加重1天”为主诉入院。
患者半月前夜间睡眠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角歪斜、流涎,伴左侧肢体无力,伴小便失禁、大便次数增加,伴嗜睡、乏力,无
发病6天后至我院消化科门诊查
患者就诊前1天自觉症状较前加重,伴头部不自主运动,门诊行头MRI示右侧外囊血肿(亚急性期);左侧基底节区及左侧丘脑异常信号,考虑含铁血黄素沉积;左侧额叶点状脑白质脱髓鞘;空泡蝶鞍。
既往患者发现“高
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欠佳,颅神经检查无明显异常,示齿口角右偏,伸舌左偏,四肢肌
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血、
图1
图2
入院诊断为脑出血;
患者入院后11天突然出现左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入院后12天出现右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鼓腮,眼球活动自如,闭目无力,
急行16层头CT平扫(图3)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较2018.1.8号片明显吸收,头MRI平扫(图4)示:右侧外囊区出血(亚急性晚期)。故可排除再发脑出血;患者无对称性肢体
图3
图4
最终诊断为“双侧周围性面瘫”,给予
病例讨论
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临床中非常少见。发病率仅为每年1/500万[1],目前认为其病因可归类为外伤性、代谢性、感染性、占位性、自身免疫性及特发性[2],神经内科临床实践中报道较多的是吉兰-巴雷综合征[3]、
本病例脑出血后出现左侧周围性面瘫,最初考虑与占位有关。曾有隐蔽性颅内转移癌导致单侧周围性面瘫的报道[1],但本病例右侧无明显占位灶,不支持占位引起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少数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常见双侧面神经瘫,对称性肢体瘫痪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特征性表现。本例患者无对称性肢体瘫痪,可以排除吉兰-巴雷综合征。至于外伤性、感染性、自身免疫性病因导致双侧面神经麻痹,本病例均不支持。
最终考虑本病例为特发性双侧面神经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Bell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病因未完全阐明[5]。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的
治疗原则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进功能恢复。目前多主张急性期尽早使用1个疗程皮质类同醇激素、VitB族药物或甲钴胺及地巴唑治疗。本病采用面神经麻痹常规用药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单侧发病率较高。病因也相对单一,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中少见的症状。它往往是某一种或多种全身疾病的表现,也可能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的征兆。因此需除外其他可导致双侧面神经麻痹的疾病,如
本病例脑出血后出现双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国内文献暂无相关报道,是否脑出血或脑出血时机体相关生理、病理变化易导致双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还需要更多的文献验证。
另外双侧特发性面瘫病因诊断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要求通过病史和全面实验室检查来排除其它所有可能病因才可成立,包括听力学检查、全血计数、血生化、ESR、血清学检查ACE、CSF、EBV、巨细胞病毒、弓形体、支原体、各型
本病例考虑到临床检查有限及病人经济情况,没能一一检查排除,欢迎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吴近森, 诸葛启钏, 瞿宣兴. 颅内转移瘤[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1997(2):90-91.
[2] Jain V, Deshmukh A, Gollomp S. Bilateral facial paralysis: case presentation and discussion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J].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2006, 21(7):C7-C10.
[3] 张文召, 王杰, 何霞,等. 以双侧周围性面瘫为主要表现的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3):94-94.
[4] 崔荣太, 蒲传强, 黄旭升,等. 以反复发作周围性面瘫为首发表现的
[5] 刘洪. 星状神经节阻滞用于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3):72-72.
[6] 梁建伟, 吴展元. 同时发生的双侧面神经麻痹[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6, 14(6):481-48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