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21 例临床分析
2018-04-14 来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作者:张良,陈娜,郑亮,付昱, 武汉市第一医院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常见的低度恶性软 组织肿瘤,临床误诊率比较高,局部切除皮损后容易 复发,有一定转移性。为此,笔者回顾性分析本院 2012 - 2016 年诊治的 21 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DFSP) 患者的临床 及病理资料,旨在进一步探讨其误诊及复发原因,寻 求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的 21 例患者均为 2012— 2016 年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住院部收治的隆突 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具有完整详细的病情记录,患 者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其中男 9 例,女 12 例;年龄10 ~60 岁,平均( 42. 6 ±12. 1) 岁;病程 1 ~ 16 年,平均( 8. 6 ± 2. 4) 年; 皮损分布: 躯干 16 例( 76. 19%) ,四肢 3 例 ( 14. 29%) ,头颈部 2 例 ( 9. 52%) ;肿瘤直径 1. 2 ~ 8. 4cm,均为单发。入选 标准:符合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及病理诊断 标准。排除标准:合并重大内科疾病影响治疗者,已 有远处器官转移者,孕期及哺乳期患者,拒绝手术治 疗者及治疗后失访者。


  1. 2 治疗方法


1. 2. 1 手术治疗 21 例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 切除的范围是肿瘤外扩3cm 皮损,深度根据术前 MRI 的检查情况,如果未累及肌肉,则切至深筋膜 浅层,若显示累及肌肉,将累及肌肉一并切除,术中 组织块分区域送冰冻切片,病理回报阴性后方才闭 合皮损。常规不进行淋巴结清扫术,若术前彩超发 现有淋巴结转移者,进行相应淋巴结区域清扫。切 除后缺损面经植皮修复15 例,经复合皮瓣修复 5 例, 1 例转整形修复科行扩大切除下腹部恶性肿瘤 并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后以右侧阔筋膜张肌 皮瓣修复,及右大腿取皮游离植皮术( 图1) 。

1. 2. 2 放疗 术后常规建议患者行放射治疗。方 案:伤口愈合后,一般术后3 ~4 周开始放疗,外扩 2 ~3cm 进行放疗,每次 2Gy, 1 次/d,每周连续 5 次, 周末休息,共 5 ~ 6 周,计 25 ~ 30 次,总剂量 50 ~ 60Gy。21 例患者中, 16 例按上述方案完成放疗, 5 例拒绝放疗。

  1. 3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 21 例 DFSP 患者的 临床表现,误诊情况,病理表现,影像学( 包括胸片、 彩超、 MRI) 及治疗和转归等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


2 结果


2. 1 临床表现


21 例患者均无明显瘙痒和疼痛症 状,也无发热及关节疼痛等不适。皮损均为单发,临 床表现为红色浸润性结节,质硬,表面光滑,部分有 结痂,周围无明显红肿,基底部结节明显超过皮肤表 面皮损面积。


2. 2 误诊情况 初次就诊时误诊13 例(61. 90%), 其 中误诊为瘢痕6 例,纤维瘤2 例,血管瘤1 例,化脓性 肉芽肿1 例,组织细胞瘤2 例,上皮样肉瘤1 例。


图1 患者1 治疗前后


2. 3 组织病理 组织病理表现大致相当,表现为表 皮基本正常,瘤体位于真皮内,无包膜,瘤细胞由梭 形胞核的细胞组成,形态单一,短胖梭形,细胞浓染, 异型性低,几乎无核分裂相,局部瘤细胞排列呈车辐 状或席纹状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18 例 CD34 ( +) , 3 例 CD34( -) 。


2. 4 影像学 X 线胸片:21 例均未见异常。彩超: 肿瘤区域相邻淋巴结检查时, 1 例有相邻淋巴结增 大,3. 0cm × 0. 5cm 大小,余未见异常。肝,胆,脾, 胰彩超检查无明显异常。肿瘤皮损行 MRI, 1 例侵 犯基底骨骼肌,余均未累及肌肉及骨骼。


2. 5 随访及预后 第一年每月复诊1 次,第二年每 3 个月复诊1 次,后半年复诊 1 次,观察切口周围有 无新发结节,彩超检查邻近淋巴结区域有无淋巴结 肿大,每一年进行一次全身扫查,检查有无远处转 移。21 例患者共随访1 ~5 年, 19 例无复发,也无淋 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情况。2 例现原位复发,占 9. 52%,临床表现为切口周围出现蚕豆大小暗红色 皮下结节,但无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其中1 例曾 术后进行过完整放疗流程,病检显示为 DFSP 复发, 遂再次扩大 3cm 切除,深度达深筋膜浅层,术后按 疗程放疗,目前未见复发。


3 讨论


DFSP 是皮肤真皮组织发生的低度恶性或者交 界性肉瘤,一般认为源于真皮的多潜能间叶组织干 细胞,常有多种分化。多数 DFSP 出现同源染色体 17 和22 特异性易位,这一染色体易位( t17; 22) 超 过90%的病例呈阳性,易位染色体促使血小板衍生 的生长因子 B 链基因的产生,刺激肿瘤生长[1]。其 临床特点是位于真皮层、生长缓慢、浸润能力较低、 形成结节状隆起的肿瘤。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躯干 ( 50% ~ 60%) ,其次为四肢( 20% ~ 30%) ,头面部 ( 10% ~ 15%)[2]。分布情况跟本组研究案例基本 吻合。临床上易于误诊,本组案例中初诊误诊率高 达61. 90%,易误诊为皮肤纤维瘤、瘢痕疙瘩、神经 纤维瘤等。现各自鉴别如下: 皮肤纤维瘤单个发病 为主,临床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坚硬结节,境界清 楚,呈褐色,与表皮粘连,基底可推动,表面粗糙,与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持续生长的病程,光滑的表面 以及临床上的“冰山一角”改变不一致; 瘢痕疙瘩往 往发生于瘢痕体质的病人,瘢痕往往持续性生长,表面光滑,伴或不伴血管扩张,但其并无皮下浸润及结 节感,也无明显的“冰山一角”外观,且感染后可出 现破溃,长时间不愈有癌变可能,这与隆突性皮肤纤 维肉瘤可鉴别; 神经纤维瘤多为多个发生,皮损柔 软,有疝囊感,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鉴别相对 简单。 临床上临床医师发现有以下情况需警惕 DFSP; ①长时间缓慢生长的坚硬包块,可突然生长迅速; ② 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 ③包块与皮肤连接紧密,其 下可或不可推动; ④表面光滑,不易发生溃疡,伴血 管扩张; ⑤切除后出现复发,并在周围出现类似损 害。所以,临床上看到中年发病,生长缓慢的隆起于 皮肤的硬固结节或包块,应想到本病可能[3]。 组织病理特点: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经典的组 织形态为梭形瘤细胞车辐状或席纹状结构,瘤细胞 常浸润皮下脂肪组织内形成蜂窝状结构。隆突性皮 肤纤维肉瘤变异如下: ①黏液变性:由于间质黏液积 聚,瘤细胞星形或梭形,使车辐状或席纹状结构不明 显,甚至消失; ②纤维肉瘤区域: 瘤细胞明显异型, 核分裂相易见,瘤细胞排列成人字形或鱼刺状; ③色 素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肿瘤深部可见不等量散 在的黑色素细胞[4]。 免疫组织化学方面,DFSP 一般的免疫染色模 式为 CD34 阳性和ⅩⅢa 因子阴性,本组案例中也有 18 例( 85. 71%) 患者 CD34( + ) ,所以在临床病理 诊断有疑问时,可选择 CD34 免疫染色作鉴别。 Bandarchi 等[5]认为, D240 可作为一个新的免疫组 织化学标志物,用来区分皮肤纤维瘤和隆突状皮肤 纤维肉瘤。 肿瘤局部呈浸润性生长,晚期或复发病变常固 定于深部组织,治疗不当极易复发。建议所有确诊 DFSP 患者常规行皮损 MRI,便于了解累及范围和浸 润深度,从而确定手术范围。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很少出现淋巴或血行转移,远处转移以肺部最常见, 术前行胸片或胸部 CT 是必要的。对于局部晚期或 复发的或含有纤维肉瘤成分的患者更应行胸部 CT 扫描以排除肺部转移。 治疗 DFSP 首选的方法为扩大切除,以往因为 切除范围不够导致复发率很高, Ballo 等[6]认为手术 切缘﹤2. 5cm 或病理切缘情况不明的局部失败率 为33% ~66%,手术切缘﹥2. 5cm 的局部复发率可降至10% ~25%。据文献报道,单纯肿块切除后复 发率高达 50% ~70%。采取肿瘤广泛切除术,不仅 要重视肿瘤周边切除范围,也要重视切除深度,需达 到三维切除的要求。对于扩大手术范围,本组案例 中采取的是按基底浸润的范围外扩3cm,基底常规 到达骨骼肌表层,除非 MRI 明确显示肿瘤侵及骨骼 肌,才做相应的切除,边缘及基底行冰冻切片,回报 阴性后闭合创面。随访报告复发率为9. 52%,低于 单纯肿物切除率,与文献报告中的切缘大于2. 5cm 的10% ~25%复发率基本一致。 报道称 Mohs 显微描记手术可明显降低 DFSP 的复发率,可达 7%,本组案例并未选择 Mohs 手术 是因为瘤体加上扩切的组织,周边及基底面积太大, 很难在相应玻片上做出对应的标示,而且纤维细胞 在冰冻后,会发生变形,影响病理医生的判断。未来 慢 Mohs 手术( 切除后3 ~5d 时 HE 染色结果回报后 再选择闭合) 能更好的降低复发率。淋巴结一般不 做预防性的切除,如果彩超显示有区域淋巴结的肿 大,可行淋巴结病理检查,阳性者行淋巴结清扫。放 疗作为 DFSP 手术后的一个有效的治疗补充,能有 效降低 DFSP 术后的局部复发率,并防止因多次复 发手术而导致的局部功能受损。本组案例中有5 例 术后未行放疗,其中 1 例复发,复发率 20. 00%,但 随访时间较短,还需要进一步的数据统计。 复发原因笔者考虑主要有三方面:手术切除范围 不够,手术切除深度不够,术后未行放疗。术中即时 监测、准确监测肿瘤的残余情况是未来的努力方向。


无法选择手术的患者,可考虑内科治疗,甲磺 酸伊马替尼可强效选择性抑制血小板衍生的生长 因子等蛋白酪氨酸激酶,可抑制 DFSP 细胞生长, 与在体内和体外由( t17; 22) 染色体基因重排引起 的成纤维细胞重排。伊马替尼作为单一制剂可用 于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复发的和/或转移 的患者[7]。


参考文献略。


来源:张良,陈娜,郑亮,付昱等,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21 例临床分析 [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32(1):38-41.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