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血管瘤皮肤镜下特征
2018-04-10 来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作者:张曌,陈欣玥,周念,舒虹,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昆明市儿童医院皮肤科


婴幼儿血管瘤( infantile hemangioma, IH) 是小 儿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 4% ~ 5%[1],依据皮 损所处位置不同可分为浅表性、深在性和混合性,其 中位于真皮层的血管瘤为浅表性血管瘤,位于皮下 组织的血管瘤为深在性血管瘤,二者皆有则为混合 性血管瘤。本病临床诊断并不难,但对一些早期呈 斑疹样、网状毛细血管扩张样的血管瘤,或混合性、 深在性血管瘤,临床诊断较为困难,需与微静脉畸 形、脉管畸形相鉴别[2],正确的诊断有利于血管瘤 的诊治和管理。皮肤镜( dermoscopy) 是近年来发展 起来的一种无创性观察表皮和真皮浅层微观形态学 特征的技术,目前国外有少数研究描述IH 皮肤镜下 特征,且多为个例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10 月 -2017 年1 月来本科就诊的67 例患儿共计67 个皮损的皮肤镜下图像特征,以探讨皮肤镜用于无 创性诊断 IH 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 2016 年 10 月 - 2017 年 1 月 来本科就诊的血管瘤患者,根据国际血管瘤和脉管 畸形研究学会(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ISSVA) 于 2014 年修订的 ISSVA 分类指南[3]进行分类,累计收集病例 67 例, 其中男22 例,女45 例,男女比为1∶ 2. 0;年龄1 月 ~ 2 岁,平均( 4. 36 ±4. 20) 月;浅表性血管瘤44 例,混 合性血管瘤 23 例; 67 例皮损中位于躯干部( 肩部、 胸部、腹部、背部、腰部、臀部) 30 例,头部9 例,面颈 部( 前额、颞部、面颊、鼻部、唇、下颌、颈部) 6 例,四 肢( 上、下肢) 20 例,生殖器 2 例。所有病例均经临 床和超声影像学检查确诊。

1. 2 仪器


DERMOSCOPYII 皮肤镜图像诊断工作站( 由北京德麦特捷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空军 总医院、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联合研发生产) ,有偏振 光和浸润法两种皮肤镜技术,镜头放大倍数为25, 50 和100 倍,常用倍数为25, 50 倍。

1. 3 方法


1. 3. 1 观察方法 将确诊的67 例血管瘤患者共计 67 例皮损于皮肤镜下观察。为观察到清晰微观的 皮损特征,所有病例均采用浸润法进行观察,镜头放 大倍数为50 倍。为保证皮损信息的完整性,对皮损 上、下、左、右、中部逐一进行观察,在皮肤镜下皮损 角度和清晰度调整至最佳后采集并保存图像,后对 所采集皮损图像特征进行分析。

1. 3. 2 研究方法 记录入选患者性别、年龄、皮损 分类、皮损皮肤镜下特征。国外文献报道血管瘤的 主要皮肤镜下特征: ①界限清晰的腔隙样结构; ②多 形态的血管结构( 球状、线状、螺旋状、逗号样血管 结构) ; ③膨大扩张血管结构[47] 。 1. 4 统计学处理 用 SPSS22. 0 软件进行统计学 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单因素 χ2检验,采用多元线性 回归分析患者年龄和IH 各结构特性相关性,检验水 准为 a =0. 05,均以 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皮肤镜浸润法观察IH 结构特征 观察结果见 表1,显示 IH 结构特征( 图 1 ~ 6) 频率由高至低依 次为:红色腔隙样结构( 图 1) ,膨大扩张血管结构 ( 图2、图6) ,皮损周边血管结构( 图5) ,蓝紫色腔隙 样结构( 图6) ,弥漫性红色结构( 图 4) 。浅表性血 管瘤结构特征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 红色腔隙样结 构、膨大扩张血管结构、皮损周边血管结构、弥漫性 红色结构。混合性血管瘤结构特征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红色腔隙样结构、皮损周边血管结构、膨大扩 张血管结构、蓝紫色腔隙样结构。浅表性血管瘤和 混合性血管瘤蓝紫色腔隙样结构出现频率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P < 0. 05) ,蓝紫色腔隙样结构在后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前者; 余结构特征发生率在浅表性 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中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皮肤镜下观察发现红色腔隙样结构依据形态学特点可分为紧密排列的“鹅卵石“样( 图 1) 红色腔 隙样结构( 38/67, 56. 72%) 、稀疏排列( 图3) 的红色 腔隙样结构( 8/67, 11. 94%) 和散在分布( 图2) 的红 色腔隙样结构( 11/67, 16. 42%) ; 皮肤镜下膨大扩 张血管结构为多形态的血管结构,包括: 线状、逗号 样、分支状、螺旋状血管结构; 皮损周边血管结构主 要为线状和分支状血管结构。 依据皮肤镜下 IH 主要形态结构特征,可将 IH 皮肤镜下表现归纳为四型: 以“鹅卵石”样红色腔隙 样结构( 图1) 为主的血管瘤( 38/67, 56. 72%) ;以膨 大扩张血管结构( 图 2) 为主的血管瘤( 18/67, 26. 87%) ;以稀疏排列的红色腔隙样结构( 图 3) 为 主的血管瘤( 8/67, 11. 94%) ; 以弥漫性红色结构 ( 图4) 为主的血管瘤( 3/67, 4. 48%) 。

2. 2 IH 皮肤镜结构特征和患儿年龄相关性 采用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患者年龄为因变量,腔隙样结 构、膨大扩张血管结构、皮损周边血管结构、弥漫性 红色结构为自变量,比较年龄和IH 各结构特性相关 性,结果 F = 1. 823, P = 0. 136 > 0. 05,患者年龄和 IH 各结构特性无显著相关性。

2. 3 各部位 IH 的皮肤镜特征 见表2 ~3。


表1 血管瘤患儿浅表性和混合性皮损67 例皮肤镜特点分析 皮损数( %)

图1 以“鹅卵石”样红色腔隙样结构( 黑色箭头) 为主的血管瘤( 50 倍浸润法) ; 图 2 以膨大扩张血管结构为主的血管瘤。 图中可见螺旋状( 黑色箭头) 、线状( 绿色箭头) 、逗号样( 红色箭头) 膨大扩张血管结构,散在分布红色腔隙样结构( 紫色 箭头) ( 50 倍浸润法) ;图3 以稀疏排列的红色腔隙样结构为主的血管瘤( 50 倍浸润法) ; 图 4 以弥漫性红色结构为 主的血管瘤( 50 倍浸润法) ;图5 图中皮损周边可见分支状血管结构( 黑色箭头) ( 50 倍浸润法) ; 图 6 图中可见蓝紫 色腔隙样结构( 蓝色箭头) 、螺旋状( 黑色箭头) 和线状( 绿色箭头) 膨大扩张血管结构( 50 倍浸润法)


3 讨论


既往对IH 的皮肤镜下结构特征研究较少,且多 为病例报道[79], Oiso 等[89]描述 IH 结构特征为多 形态的血管结构,包括线状和扩张膨大的红色血管结构,并将混合性血管瘤皮肤镜下结构特征分为:部 分红色结构、弥漫性红色结构、脑回状红色结构。 Ramírez 等[7]观察发现 IH 具有多形态血管结构( 球 状、螺旋状、线状和逗号样血管结构) 。Haliasos 等[45]认为 IH 主要结构特征为界限清晰的腔隙样 结构,根据血管瘤位置的深浅不同,表现为红色或蓝 紫色腔隙样结构。本研究表明 IH 结构特征有红色 腔隙样结构、膨大扩张的血管结构、皮损周边血管结 构、蓝紫色腔隙样结构、弥漫性红色结构,与上述学 者研究报道的 IH 形态结构基本一致。通过多元线 性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和 IH 皮肤镜下各结构特 性无显著相关性,说明这些结构特征与IH 是否处于 增生期、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无关。本研究发现多 形态的血管结构均表现为膨大扩张,这是形态学上 区别于鲜红斑痣的地方,而非多形态血管结构,故我 们将膨大扩张血管结构列为 IH 的皮肤镜下特征 之一。 IH 主要病理学表现为由血管内皮细胞团和外 膜细胞构成的界限清晰的血管小叶[10],这些血管小 叶结构在皮肤镜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腔隙样结构, 根据IH 所处的解剖层次不同,腔隙样结构表现出不 同的色调,如: 红色、蓝紫色[4]。本研究中,腔隙样 结构特征频率为 92. 54%( 62/67) ,这与 IH 的主要 病理学特征相符。Oiso 等[6]研究发现皮肤镜下表 现为膨大扩张血管结构,在病理图像中对应的为位于皮肤乳头层下和真皮浅层大致水平方向分布的扩 张微血管,可以推测,由于皮肤乳头层下和真皮浅层 扩张微血管管腔大小不一和血管走形方向改变,致 皮肤镜下膨大扩张血管结构表现为多形态的血管结 构,包括: 线状、逗号样、分支状、螺旋状血管结构。 弥漫性红色结构本研究中共发现3 例,位于阴囊( 1 例) 和手掌部( 2 例) ,且均为浅表性血管瘤,目前相 关文献匮乏,不能全面解释此种模式与病理间的联 系。Thomas 等[1112]研究发现,由于解剖部位的差 异,色素痣在面部、掌跖、甲、黏膜、瘢痕部位的皮肤 镜下特征也不同,笔者推测,弥漫性红色结构可能与 皮损所处部位解剖结构特殊相关。IH 皮损周边线 状血管结构和皮损内膨大扩张血管或腔隙样结构相 连续,但两者形态结构明显不同,推测可能为 IH 引 流血管。 鲜红斑痣皮肤镜下表现为淡红色背景基础上的 点、球状血管结构,和/或线状血管结构[4, 13],这与 IH 的皮肤镜下特征有着明显区别,可用于二者的鉴 别,特别是早期表现为斑疹样、网状毛细血管扩张样 的IH 和鲜红斑痣的鉴别。化脓性肉芽肿、角化性血 管瘤和微囊型淋巴管畸形皮肤镜下观察也可有腔隙 样结构,但是这三者并没有膨大扩张血管结构,且后 两者的腔隙样结构可因血细胞淤积而呈现出深红褐 色[4],这种颜色表现是 IH 所没有的。 综上所述,皮肤镜可以做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 手段用于 IH 的诊断,也可用于不典型 IH 和鲜红斑 痣的鉴别。鉴于皮肤镜仅能观测到真皮浅层,限制 了其在深在性脉管性疾病的应用。在浅表性脉管性 疾病的诊断,以及皮肤镜下皮损特征和病理的联系 等方面,皮肤镜还有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略。


来源:张曌, 陈欣玥, 周念,等. 婴幼儿血管瘤皮肤镜下特征[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8(1):33-3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