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震颤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2018-03-23 来源: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作者:乔梁,李勇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

 

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也称特发性震颤,是一种最常见的运动障碍病。ET的患病率在文献中报道不一,可能与研究对象和统计方法有关。据估计,单美国就有约700ET患者。根据孙虹等学者的研究,ET在北京市55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为3.3%。多项研究证实,ET的患病率随着年龄而升高,但是尚未发现其的种族和性别差异。

 

1.ET的病因

 

ET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证实其与遗传显著相关。大约60%ET患者具有家族史,因此ET也称为家族性震颤,无阳性家族史的ET病例称为散发病例。国外一项针对双胞胎的研究表明,93%~95%ET病例可能由遗传因素引起。目前已发现的ET相关基因位点包括ETM1ETM2ETM3等。ET通常被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病,但尚不能排除其他遗传方式(例如线粒体遗传、伴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非孟德尔遗传等)。

 

ET还具有神经退行性病变的特征,研究者已在ET患者体内发现路易斯小体、蒲肯野细胞磷酸化以及小脑的退行性改变。此外还观察到,部分ET患者后期可合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目前认为,ET应该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ET患者血液中的铅浓度以及哈尔碱(一种在动物模型中可引发震颤的神经毒素)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者。

 

2.ET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ET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肢或头部4~16Hz的姿势性和运动性震颤,有时可累及下肢、躯干、舌等部位。有些ET患者仅表现为姿势性震颤,这可能与小脑一丘脑传出通路异常相关。上肢震颤的ET患者中多双侧受累,但双侧的严重程度可以不对称[10]。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在饮酒后可能缓解或消失。

 

ET的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青春期和老年期(>65岁)。如果患者家族遗传史阳性,则常见青年期起病,但文献中对ET发病年龄与进展快慢的相关性无一致结论。部分患者震颤程度随病程逐渐加重,症状严重时影响其曰常工作、生活、社交和情绪,甚至致残(disabling)。

 

近年来许多研究揭示出,ET患者在震颤之外可以伴随其他运动性和非运动症状[]。例如,ET患者可能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尤以执行功能、注意力及记忆受损最为明显);超过一半的ET患者存在抑郁;此外还可能有嗅觉与听力障碍[12]。以上都提示ET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涉及包括运动系统在内的更广泛通路。

 

ET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尚缺乏血清学、影像学或病理学上的特异性诊断指标。医生通过患者的发病年龄、震颤的性质及部位、进展速度、家族史、伴随症状和用药反应等综合信息做出诊断与鉴别诊断。ET诊断的核心标准、支持标准和排除标准可以参考2009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定的指南。需要指出的是,指南中有的依据需要在临床上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分析。

 

3.ET的药物治疗

 

ET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药物与注射A型肉毒素。尽管ET可能有进展性,它是一种相对良性的疾病,因此当患者症状轻微时,无需特殊治疗。轻、中度震颤(根据1996年美国NIH制定的震颤分级标准)的患者可以在任务前半小时口服药物以暂时减轻症状。震颤分级达到中、重度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需要规律服药。根据循证医学的证据等级,ET用药可以分为一线、二线及三线药物。

 

普萘洛尔阿罗洛尔扑米酮是临床上主要推荐的三种一线药物。普萘洛尔属卩受体阻滞剂,阿罗洛尔属α与β受体阻滞剂,而扑米酮属于抗癫痫药。一般认为,它们对于震颤缓解的程度超过50%,必要时还可以将β受体阻滞剂与扑米酮联合应用。使用药物时应该注意相关的副作用,前者可能导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因此对于不稳定性心功能不全、严重支气管哮喘、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剂、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等患者禁用;后者可能产生嗜睡、恶心、呕吐流感样综合征或共济失调,但一般长期耐受性较好。有研究认为扑米酮对于上肢以外震颤的效果优于普萘洛尔。

 

ET的二线治疗药物包括加巴喷丁托吡酯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应该注意,长期使用苯二氮?类药物可能造成依赖或成瘾,突然停药可能出现戒断症状。ET的三线治疗药物包括氯氮平纳多洛尔尼莫地平、A型肉毒素。临床医生选用氟桂利嗪控制ET患者震颤时应该特别谨慎,因为该药用于ET仅有循证医学的C级证据,且可能引起静坐不能、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异常。A型肉毒素在某些方面(如头部或声音震颤)更有效,也可用于治疗肢体震颤,但应该严格控制注射剂量,避免肌肉无力、声音嘶哑等并发症。值得说明的是,酒精虽然可能减轻震颤,但其效果易发生耐受,患者需要随着时间增加饮酒量,而慢性酒精中毒本身可以导致震颤及其他疾患,因此为治疗ET长期饮酒并不可取。

 

4.ET的手术治疗

 

震颤严重,且对药物反应不佳或副作用明显的患者可以接受手术治疗。丘脑切开术(thalamotomy)与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两种比较成熟的术式,前者治疗震颤可以追溯至20世纪中叶,而后者1997年被FDA批准的最早适应证正是ET。一般认为,两者对于改善震颤的效果相当,但是DBS具有可调控性,可随着疾病进展调节刺激参数,并且因其具有相对可逆性而较少造成严重并发症。当然,DBS系植入性手术,相应的有电极移位、延长线断裂、异物排斥、感染等可能性,并且脉冲发生器电量耗尽后需要更换。另—方面,丘脑切开术一般只在单侧实施,双侧手术易造成构音和认知功能障碍。DBS则可以双侧植入,对改善患者双侧肢体震颤或轴线部位(头、颈、声音)症状尤其具有优势。

 

传统上,DBS治疗ET的耙点选择丘脑腹中间核(ventrointermediate nucleus,VIM)。然而,在有些顽固性震颤的患者中,VIM-DBS疗效欠佳。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积极研究其他可用于控制震颤的有效耙点。例如,Hamel的研究发现,丘脑底核比丘脑VIM核对于控制ET震颤更有效;Sandvik也提出,丘脑底后部(postsubthalamic area,PSA)的电刺激对于ET的效果优于丘脑VIM核刺激。在此基础上,Herzog证实了丘脑底部(subtalamic area)DBS对于ET及多发性硬化的震颤治疗效果好于丘脑VIM核DBS,这提示小脑丘脑通路与震颤的相关性。这些新发现与新进展促进了ET患者DBS疗效的提高以及研究者对震颤机制的更深入了解。

 

5.治疗进展

 

上述方法之外,ET的治疗领域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新技术。2016年,Elias等发表了核磁共振引导下单侧丘脑超声聚焦(focused ultrasound,FUS)毁损术治疗ET的研究报告。该研究在全球范围内纳入来自8家医学中心的76位ET患者,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在4个时间点(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1年)对患者的震颤程度和生活质量进行双盲评估。研究结果显示,FUS可以有效缓解ET患者的手部震颤,提高其生活质量。除在部分患者中观察到步态障碍(gait disturbance)和感觉异常(paresthesia)外,FUS无明显长期副反应。与DBS及丘脑切开术相比,核磁共振引导下的FUS无需钻孔开颅,避免了穿刺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是一项在ET治疗和相关领域极有前景的应用技术。

 

当然,此项研究也存在若干局限性:首先,随访时间有限。该项目中的患者在术后12个月较术前虽然仍有显著的震颤改善,但是评分较术后1个月及3个月已经有所上升(分值越高提示震颤越重)。因此,有必要进行更长期的跟踪观察和效果评估。无论因为ET可能的进展(神经退行性变)特性,还是治疗方法的耐受性,如果证实FUS的效果会随时间减弱,DBS则因其可调控性更显优势。其次,该研究中并非全部患者的症状都有显著改善:毁损组的56位患者中有9位震颤改善率小于20%。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并不单一,但原文作者已观察到,在该研究的5位患者中经颅传输超声存在困难,所以至少应该考虑到患者颅骨厚度对超声毁损效果的可能影响。再次,尽管无需钻孔开颅,FUS通过毁损丘脑组织起到震颤控制作用,它仍然是一项非可逆性操作。研究中有38%的患者术后诉感觉异常,术后1年仍有14%的患者存在某种形式的感觉异常。术后步态障碍的比例统计为36%,1年后这个比例降至9%。因此关注超声毁损术的副反应尤其重要。

 

伽马射线也可用来制造丘脑毁损灶。伽马刀丘脑切开术(gamma knife thalamotomy,GK)治疗ET的个案报道自上世纪90年代晚期至今已逾250篇。2010年,Lim等报道,在11例接受GK的ET患者中,术后只有2例震颤显著减轻,其中1例丘脑毁损灶周围出现严重水肿并于术后14个月继发毁损灶内出血。汇总来看,单侧GK对于改善ET患者症状和提高其生活质量可能有益,特别是对于不愿意接受开颅手术的患者。然而,GK有效率可能不高,且具有术中难以精准掌握放射剂量、延迟反应、次生瘤变等问题。因此,GK在ET的治疗领域尚未被广泛应用。

 

2016年,美国学者Badran发表了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TMS)能够有效缓解ET症状的研究结果。这项随机对照研究将刺激耙点选择在辅助运动前区(pre-suppler mental motor are,pre—MSA),具体刺激参数设定为1Hz(频率)、1200个(总脉冲数)、110%静息运动阈值(强度)、0分钟(每疗程时长)以及15天(每天1疗程)。应用Fahn—Tolosa—Marin震颤评分量表(Tremor Rating Scale,TRS)评估疗效显示:TMS治疗组较对照组震颤明显改善。和立体定向手术相比,TMS显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是真正意义的无创治疗,但是其长期疗效及有效率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Moro还报道了硬膜下电刺激可以显著改善ET患者对侧的手部震颤;在术后1年随访的3例病例中,2例效果持续。

 

综上所述,ET的治疗领域近年来出现许多新技术,因其原理和操作不同而优劣各异,有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比较。在专业的功能神经外科中心,全面细致的病情评估、个体化的治疗方式选择、精准熟练的手术操作是有效及安全治疗ET患者、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保障。

 

来源:乔梁,李勇杰.原发性震颤的研究及治疗进展[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7,30(02):125-12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