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菁,伍兵,庄宇,杨岚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目前多种诊断技术及方法均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提高了对脾脏及脾脏相关病变的诊断水平。CT以及MRI是诊断脾脏病变的主要手段,本文通过对脾脏先天变异、良性占位、恶性病变以及门脉系统高压等病变的相应影像学表现以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及放射科医生对脾脏病变进行早期、准确的诊断。
1.脾先天性发育异常
1.1游走脾及脾扭转
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其他部位,称之为游走脾或异位脾。游走脾较罕见,其2个发病高峰为儿童以及育龄期妇女。其特征为附于一细长血管蒂,使其可以移动到腹部和盆部的任何部位。多系脾蒂及脾有关的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脾扭转为其重要并发症。而对于游走脾的诊断通常都是发生在脾扭转之后。CT可清楚显示异位脾的位置和形态。脾扭转的典型征象为漩涡征,即交替密集和透亮带排列螺旋方式围绕一个中心高密度核心血管结构。游走脾脏扭转的术前诊断完全基于影像学评价。影像学的评估在游走脾的确诊及避免潜在的危及生命并需立即手术的并发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CT对于游走脾诊断的灵敏度达71.7%。
1.2副脾
副脾是指胚胎发育异常而造成另外异位的脾组织,即在正常位置的脾脏之外,尚有1个或多个与脾脏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组织器官,其全球发病率约为10%~30%。副脾最常位于脾门或邻近胰尾处(约80%)。副脾的CT及MRI表现特征与主脾相同或相似,其典型常见部位的副脾诊断并不困难。但副脾可位于少见部位,应与相应部位疾病相鉴别。胰腺内副脾即副脾发生在胰腺组织内,易误诊为胰腺肿瘤,当发现胰腺内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的占位时,应该考虑为胰腺内副脾。有研究对常规MRI序列中加入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胰腺内副脾以及胰腺肿瘤进行成像,发现胰腺内副脾的DWI图像的相对信号强度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平均值均显著低于胰腺肿瘤的平均值并趋近于0,因此,DWI能有效区分胰腺内副脾以及胰腺肿瘤。DWI技术以及超顺磁性氧化铁磁共振是诊断该疾病较为安全且简单易行的诊断手段。副脾的发病率较高,放射科医生在进行腹部诊断时应当考虑其存在。
1.3多脾综合征和无脾综合征
多脾综合征为多系统先天性异常,无脾综合征为先天性脾缺如,二者总是伴有其他各种先天性畸形,尤其是心血管畸形。CT对多脾和无脾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清晰地显示脾脏的存在与否,明确其数目及位置,显示肝脏及胆囊、下腔静脉、奇静脉等。CT、MRI可对器官进行多维扫描,并能清楚地显示心脏大血管,对显示多脾和无脾综合征的各种畸形的显示和鉴别诊断可能有较大帮助。
2.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
2.1脾脓肿
脾脓肿常发生在免疫低下的人群中,多为
2.2脾囊肿
脾囊肿是脾常见的良性肿瘤。脾囊肿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大类。脾脏是棘球蚴感染人体常见部位第3位,仅次于肝脏和肺。对于该病的诊断多建立在CT和B型超声上。脾脏囊性包虫常伴发于肝包虫。CT能明确显示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其定性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作为肝脾包虫囊肿首先的检查方法。非寄生虫性脾囊肿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类。真性囊肿囊壁内含有上皮层,而假性囊肿囊壁不含上皮细胞层。假性囊肿多与外伤、感染、栓塞有关,外伤者居多,假性囊肿被认为是代表脾血肿的终末期,故应当仔细追问病史。真性脾囊肿和假性囊肿的影像学表现相似,但在CT检测上,囊壁钙化在假性囊肿较真性囊肿常见。真性囊肿可显示小梁或外周分隔,但是这些特征在假性囊肿不太常见。
2.3脾
血管瘤是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而它往往偶然发现。以中青年居多,血管瘤病理类型可分为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是一种少见的非肿瘤性血管增生性病变,由Martel等于2004年首次提出。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形态学特征为多发点血管瘤样结节。其特征性MRI表现为:病灶T2WI及DWI显示为不均匀低信号;增强扫描可呈现“辐轮征”样强化,且在动脉期可见病灶周围环状低信号影的“假包膜”等。特别是病灶周围假包膜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3.脾脏恶性病变
3.1脾淋巴瘤
淋巴瘤是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原发于或继发于弥漫性淋巴瘤病程。脾淋巴瘤可分为原发淋巴瘤和全身淋巴瘤脾浸润。脾淋巴瘤病理分型可分为4型:弥漫脾肿大型、粟粒型、多发结节性肿块、孤立大肿块型。CT、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能明确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数目、血供特点、与周围脏器和血管的关系。文献报道,CT对于诊断脾淋巴瘤的灵敏度为58%~65%。在MRI,常规的T1加权MRI序列和T2加权MRI序列对脾淋巴瘤的敏感性差,这是由于在这些序列的淋巴瘤和正常脾组织的有类似的弛豫时间。增强扫描可提高正常脾实质与病灶的对比,病变显示更清楚。而有文献报道,将DWI应用于常规MRI序列中对于脾脏肿瘤良恶性区分的诊断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局灶性肝脾淋巴瘤可能与转移瘤相混淆,但是局灶性淋巴瘤通常相对更小且密度或信号更均匀,并与大量肿大的淋巴结同时发生。肝脾真菌脓肿往往较小,且与淋巴瘤相比在增强扫描上常呈不均匀强化。
3.2脾转移瘤
近年来脾转移瘤发生率一直在上升,原因可能与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对癌症患者长期随访有关。脾脏转移可发生于多内脏器官播散性癌症或作为一个孤立的病灶存在。其可多发,也可单发,
3.3脾血管
脾血管肉瘤非常罕见,却是常见的脾脏原发性肿瘤。CT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CT的影像学表现为脾脏增大,内可见肿块影,肿块密度可因坏死、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或钙化而呈现低密度或不同程度高密度,并可见周围器官转移病灶;对比增强图像,病灶呈轻度强化,部分位于病灶外周带的区域可表现为类似于血管瘤的结节状强化。而MRI对肿瘤的分期有着较高的价值。但是,约有30%的患者可因该病而发生脾脏破裂出血。
4.脾脏大小及脾硬度测量
多种原因可能造成脾脏肿大,如弥漫性脾淋巴瘤、转移瘤、门脉系统高压等。而
Razek等通过探究脾脏DWI中的ADC值与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的关系,得出脾脏ADC值可以有效地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生,与临床及实验室生物标志物有较好的关联。也有研究通过磁共振弹性成像对肝脾的硬度与食管静脉曲张的存在进行评估,磁共振弹性成像对食管静脉曲张有较高的预测,并可进行风险评估。Hu等使用FibroScan系统从脾和肝实质获得定量刚度测量(千帕),在脾和肝硬度之间以及脾硬度和肝纤维化阶段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得出脾硬度的定量测量是一种可行的技术,可用于评估肝纤维化。
5.
戈谢病是一种常
6.
β-地中海贫血症是因
7.结语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放射科医师对脾脏病变的检出率以及诊断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不同的脾脏病变多数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利用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明确显示脾脏病变的形态、大小、数目、血供特点、与周围脏器和血管的关系,对病变的早期、准确的诊断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脾脏作为门脉系统内重要的器官,对其进行评估同样是研究肝脏疾病的热点。
来源:张菁,伍兵,庄宇,杨岚清. 脾脏病变CT/MRI诊断进展[J]. 华西医学,2017,32(10):1606-1610.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