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绿豆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替奈普酶是
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替奈普酶均显示较好的溶栓能力,在
那么在急性脑
澳大利亚TNK试验[1]
2012年NEJM杂志发表了澳大利亚TNK试验,旨在对比阿替普酶与替奈普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该研究为IIb期、随机试验,入组发病6h内的急性
为提高溶栓获益,该研究所有入组患者治疗前行CTP示灌注缺损区至少较梗死核心大20%,体积至少20mL,同时CTA示相应大动脉闭塞(ACA、MCA及PCA),ICA及VA闭塞患者除外。
研究首要终点为24h后行PWI-DWI提示再灌注的比例以及临床症状改善率(评价N
结果显示:
➤ 与阿替普酶组相比,24h后两组应用替奈普酶患者均获得较高再通率(P<0.001),组间颅内出血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 在所有有效性结局上,大剂量替奈普酶均较小剂量替奈普酶及阿替普酶获益更多,包括90d非严重致残率(替奈普酶 72% vs 阿替普酶 40%,P=0.02)。
该研究认为,通过基线CTP选择后的患者应用替奈普酶可获得更好血管再通率及临床结局。
ATTEST试验[2]
ATTEST试验结果于2015年发表于Lancet Neurology上,该研究目的在于比较无基线影像学选择的患者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该研究为II期、前瞻、随机、开放标签、盲法结局试验,纳入患者为发病4.5小时内幕上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入阿替普酶组(0.9 mg/kg)及替奈普酶组(0.25 mg/kg)。治疗前后均采用CTP及CTA评价梗死及灌注,主要终点为24~48h半暗带挽救比例。
结果显示:
➤ 研究共入组104例患者,共71例患者达到首要终点,两组挽救半暗带比例基本一致(替奈普酶组 68% vs 阿替普酶组 68%);
➤ 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1/52 vs 2/51,P=0.55)级总的颅内出血(3/52 vs 4/51,P=0.59)均无明显差异;
➤ 两组严重不良事件情况也无差异。
作者最终认为,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在神经功能评价及影像学评价上均无差异。
ATTEST和澳大利亚TNK试验的汇总分析[3]
2017年7月Neurology上发表了关于ATTEST和澳大利亚TNK试验的汇总分析,比较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24h血管再通率,探索血管完全闭塞患者替奈普酶是否较阿替普酶能有更高的血管再通率以及更好的90天预后。
该研究只汇总了应用0.25 mg/kg替奈普酶的患者,共146例,其中69例患者基线TICI 0/1级闭塞。完全闭塞患者中,替奈普酶24h具有更高的再通率(71% vs 43%,P<0.001)。而在TICI 0/1闭塞的患者中,替奈普酶早期临床改善比例以及90天良好预后(mRS 0~1)的比例也更高。
最终结论显示,对于大血管完全闭塞患者,替奈普酶具有更高的血管再通率。
相关阅读 >>> Neurology:急性
NOR-TEST试验[4]
2017年10月NOR-TEST试验结果发表于Lancet Neurology上。该研究目的在于比较替奈普酶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NOR-TEST试验为III期,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盲法终点的临床试验,纳入的患者为适合溶栓的怀疑急性
该研究共入组1100例患者,平均NIHSS评分为4分。两组中分别有18%(替奈普酶组)及17%(阿替普酶组)患者最终诊断为非缺血性卒中或非TIA。
结果显示:
➤ 两组主要终点发生率分别为64%和63%(OR 1.08,95% CI 0.84 - 1.38; p = 0.52);
➤ 90天死亡率分别为5%和5%(p=0.68);
➤ 两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皆为26%。
最终作者认为替奈普酶并不优于阿替普酶,且二者安全性类似。但总体而言,该研究多数为轻型卒中患者,约75%患者治疗前NHSS≤7分,且大动脉闭塞患者比例较少,对于重型卒中患者的研究仍待继续。
相关阅读 >>> NOR-TEST:替奈普酶vs阿替普酶治疗缺血性卒中,孰优孰劣?
EXTEND-IA TNK试验[5]
2018年在ISC会议中公布的EXTEND-IA TNK试验也致力于验讫取栓之前替奈普酶是否较阿替普酶有更好的再灌注效果。
该研究为II期、多中心、前瞻、随机、开放标签、盲法终点、非劣性研究。研究入组4.5小时内的行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CTA示大动脉闭塞(ICA、BA、MCA-M1及MCA-M2),并且可在发病6小时内行取栓治疗。按1:1随机分入静脉替奈普酶0.25 mg/kg组或阿替普酶0.9 mg/kg组。
溶栓之前行多模态
结果显示:
➤ 该研究共入组202例卒中患者,卒中前mRS评分≤3分,平均NIHSS评分为17分;
➤ 替奈普酶组良好灌注率为阿替普酶组2倍(22% vs 10%),校正后OR值为2.6(95%CI:1.1-5.9;非劣性:P=0.002),且90天mRS评分更佳(OR值:1.7);
➤ 两组mRS 0~2分或与基线无差患者的比例分别为65%(替奈普酶组)及52%(阿替普酶组)(P=0.06),mRS 0~1分或与基线无差患者的比例分别为52%及43%(P=0.23);
➤ 两组72h NIHSS评分下降≥8分或mRS评分为0~1分患者的比例基本相似(72% vs 69%;P=0.66);
➤ 安全性分析显示两组各有一例症状性出血,替奈普酶组较阿替普酶组死亡比例更低(10% vs 18%)。
最终作者认为,对于大动脉闭塞患者而言,替奈普酶在血管再通及再灌注率上更优。
相关阅读 >>> 用法简单疗效好,卒中溶栓新药替奈普酶再下一城
以上便是关于替奈普酶的重要研究汇总,希望大家能从比较中能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 Parsons M, Spratt N, Bivard A,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tenecteplase versus alteplase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2; 366: 1099-1107
[2] Huang X, Cheripelli BK, Lloyd SM, et al. Alteplase versus tenecteplase for thrombolysis after ischaemic stroke (attest): A phase 2, randomised, open-label, blinded endpoint study[J]. The Lancet. Neurology. 2015; 14: 368-376
[3] Bivard A, Huang X, Levi CR, et al. Tenecteplase in ischemic stroke offers improved recanalization: Analysis of 2 trials[J]. Neurology. 2017; 89: 62-67
[4] Logallo N, Novotny V, Assmus J, et al. Tenecteplase versus alteplase for management of acute ischaemic stroke (nor-test): A phase 3, randomised, open-label, blinded endpoint trial[J]. The Lancet. Neurology. 2017; 16: 781-788
[5] Campbell BC, Mitchell PJ, Churilov L, et al. Tenecteplase versus alteplase before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extend-ia tnk):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 2017: 174749301773393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