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景和院士与王辰院士携手制定:妇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预防专家共识——第一部分
2017-10-30

本文经《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仅限于非商业应用。

作者:郎景和、王辰、瞿红、张震宇、宋磊、狄文、李力、翟振国、张玉泉、崔恒、张军、向阳、李拥军、郝敏、黄向华、刘崇东、王泽华、吴玉梅、薛翔、薛敏、臧荣余、张国楠、陈捷、陈春林、程文俊、林蓓、门剑龙、苗娅莉、赵小峰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围手术期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首要因素。妇科手术后的VTE并不少见,但是在我国仍未引起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更未形成相应的预防指南。因此,根据我国现有的妇科手术后VTE的防治经验,并参考国内外的诊治指南,主要包括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第9版指南、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ACOG)2007年指南,针对术前未罹患VTE的患者,经过国内专家讨论后制定了我国妇科手术后DVT及PE的预防共识。


Part 1概述


1. 相关名词及概念:


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形成凝血块,使静脉管腔部分或完全堵塞,致使静脉回流障碍。DVT多数发生于下肢,少数发生于上肢、肠系膜静脉或脑静脉[1]。PE为来自静脉或右心的血栓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导致以肺循环障碍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90%继发于DVT。DVT和PE统称为VTE,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两种表现形式。


2. 流行病学:


美国VTE年发病率为108/10万,每年有90万例VTE发生[2]。在未采取预防措施的内科和外科患者中,DVT的发病率高达10%~40%,而DVT 继发的PE 导致了10%的住院患者死亡和40%的妇科手术后的死亡事件[3-4]。我国妇科手术后无预防措施的患者中DVT的发生率高达9.2%~15.6%,DVT者中PE的发生率高达46%[5-6]。


Part 2VTE的危险因素


静脉血管壁损伤、血流停滞或缓慢以及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VTE的重要原因。手术后导致VTE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和手术相关因素。


1. 自身因素:


(1)年龄:年龄是VTE的独立危险因素,75岁以上者每年VTE的发生率至少是普通人群的10倍[7]。国外的研究报道,年龄>60岁是手术后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60岁以上者术后VTE 的发生率高达34%;年龄每增加10 岁,术后VTE的风险增加2.25倍[7-8]。我国的数据显示,与50岁以下者相比,年龄≥50岁者术后发生DVT的风险为前者的2倍;年龄每增加10岁,风险增加约1倍[5]。

(2)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VTE的发生率增加2~3倍[9]。恶性肿瘤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高达11.4%~30.8%[5-6,10]。恶性肿瘤导致VTE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恶性肿瘤患者多年龄大、手术复杂、手术时间长、术后卧床时间长,都易于导致VTE。此外,肿瘤细胞可产生促凝物质,直接激活凝血;释放促进炎症和血管形成的细胞因子;与宿主血管内皮细胞、血细胞等相互作用,从而促进VTE;而化疗、放疗以及中心静脉置管也增加VTE的风险[11]。

(3)静脉曲张:ACOG指南提出,静脉曲张是妇科手术后发生VTE的高危因素之一。因为静脉曲张所导致的静脉瘀滞和血管壁损伤均有利于形成血栓。我国的研究也证实,静脉曲张增加术后DVT的发生率,其危险度为4.6;合并静脉曲张者术后DVT的发生率高达29.2%,而无静脉曲张者为8.5%[5]。

(4)VTE病史:既往有VTE病史者极易复发,尤其是在大的手术后[12]。与无VTE 病史者相比,有VTE病史者再次发生VTE的风险增加约8倍;而现阶段罹患VTE的患者中,19%至少罹患过1次VTE[9]。


2、手术相关因素


手术创伤以及导致的血流状态改变是术后发生VTE不容忽视的因素。恶性肿瘤手术、手术时长≥3 h、术后卧床≥48 h、住院时间>5 d等均可促进术后VTE的发生[5-6,12-13]。腹腔镜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妇科手术后VTE的发生。国外报道,在有预防措施时,妇科腹腔镜手术后DVT 的发生率为0.5%~0.7%[14-15]。我国的研究显示,在无预防措施时,妇科腹腔镜手术后DVT的发生率为4.0%,显著低于开腹手术(17.5%)[5]。


Part 3VTE的诊断及筛查


1、DVT的诊断及筛查


近2/3的DVT患者并无典型的临床表现,DVT的诊断有赖于辅助检查。

1. 临床表现:72.5%的妇科盆腔手术后的DVT患者无典型的临床表现[5],下肢近端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为下肢弥漫性疼痛和肿胀,伴或不伴下肢红斑、皮温升高和压痛;髂静脉血栓形成则表现为整个下肢肿胀,伴或不伴侧腰部、下腹部、一侧臀部或背部疼痛[16]。

2. 下肢血管加压超声检查:下肢血管加压超声检查(compression ultrasound,CUS)是目前最常用的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无创检查,能全面探查下肢近端静脉(股总静脉、股浅和股深静脉、腘静脉)和远端静脉(胫前和胫后静脉、腓静脉、比目鱼肌静脉和腓肠肌静脉),当静脉管腔增宽、失去可压缩性,无血流信号或血流充盈缺损,挤压远端肢体血流信号无增强、减弱或消失时诊断DVT[17-18]。超声检查结果阴性的患者3个月后DVT的发生率极低[1]。CUS诊断下肢近端静脉血栓的敏感度为98%,特异度为95%;随着超声检查技术的改进,CUS诊断下肢远端以及肌间静脉血栓的失败率低至1%,3个月后DVT的发生率仅0.3%[19]。因此,对于围手术期高危患者的筛查,推荐首选CUS作为检查手段。

3. 围手术期DVT的筛查:我国的证据显示,对于无预防措施的妇科手术患者,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包括6个:年龄≥50岁、高血压、静脉曲张、手术时间≥3 h、术后卧床时间≥48 h以及开腹手术[5]。由于DVT及其继发的PE所导致的严重危害,我们建议对具有上述1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筛查,筛查主要针对下肢DVT。根据研究,97.1%的妇科盆腔手术后的DVT 发生于术后1周内[5],故推荐于术后2~7 d进行CUS检查。


2、PE的诊断及筛查


近2/3 的PE 患者并无典型的临床表现,罹患DVT者应常规进行PE的筛查。


1. 临床表现:PE的重要特点是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发病隐袭,甚至突然猝死,极易被漏诊[20]。国外的资料显示,PE患者中1/4的临床表现为猝死[2]。我国的资料显示,45.7%的妇科盆腔手术后的DVT患者合并PE,71.4%的PE患者无典型的临床症状。以下症状应考虑PE:低氧血症、呼吸困难晕厥心动过速胸痛[5,21]。因此,妇科手术后罹患DVT或出现上述症状者,应积极除外PE。

2. D-二聚体:D-二聚体在急性VTE患者中其水平升高,通常采用的界值为500 μg/L,是最常用的反映凝血和纤溶激活的标志物[22-23]。急性VTE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平均升高8倍,抗凝治疗后逐渐降至正常。D-二聚体对PE诊断的敏感度达92%~100%,特异度为40%~43%[20,23]。D-二聚体用于诊断DVT的阳性预测值为31.0%,阴性预测值为98.6%,其阴性预测值更具临床意义,可作为DVT或PE的排除诊断标准[6]。可疑PE的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正常者3个月后血栓的发生率仅0.1%[22]。因此,对于疑诊DVT或PE的患者推荐D-二聚体检测,如结果正常,可排除急性DVT或PE的诊断。


3. 影像学检查:


(1)CT 肺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妇科手术后罹患DVT和高度疑诊PE的患者,如病情允许,推荐CTPA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我国的资料显示,确诊DVT的患者经CTPA检查,45.7%确诊合并PE[5]。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PE的敏感度达83%,特异度为96%[24]。荟萃分析(Meta分析)显示,CTPA结果正常的患者3个月总的PE发生率仅1.2%[25]。
(2)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V/Q 显像与CTPA相比,所致辐射和使用对比剂较少,相对安全,也较少引起过敏反应。V/Q显像的结果分为:正常或极低可能、低度可能、中度可能、高度可能。结果为“正常或极低可能”“高度可能”具有诊断意义;当结果为“高度可能”时,诊断PE的特异度高达96%[26-27]。而部分结果不确定(指低度可能或中度可能)的患者未来PE的发生率达10%~40%[28]。
(3)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pulmonary angiography,MRPA):MRPA因无需注射对比剂,可用于过敏的患者。MRPA对段以上肺动脉内血栓诊断的敏感度为50%~87%,特异度为97%~100%[27,29]。且其可区分新鲜和陈旧血栓,可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4)肺动脉造影(pulmonary arteriography,PAA):PAA诊断PE的敏感度约为98%,特异度为95%~98%[27]。但PAA 为有创检查,且有发生致命或严重并发症的可能,现已很少使用。
(5)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多用于评估患者的右心室大小及心功能,仅个别患者可通过此检查发现位于右心房、右心室或肺动脉近端的血栓[27]。


精彩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略


来源:中华妇产科杂志,2017,52(10):649-65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