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P2017] 郝伟教授专访:新药布南色林值得期待
2017-09-12 来源:医脉通

点击进入: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CSP2017)专题


9月7日至9月9日,2017年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CSP)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成功召开。


住友制药学术卫星会议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郝伟教授做了“布南色林(洛珊)的作用特点与临床应用”的讲座。会后我们有幸采访到郝伟教授,针对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和布南色林临床疗效做了进一步探讨。


医脉通:您在会上提到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各种假说非常多,请您对目前常见的几种假说做一个介绍。


郝伟教授:目前我们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假说:第一个是多巴胺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中枢多巴胺功能亢进;第二个是氧化应激假说,但实际上氧化应激是疾病的最终通路,包括死亡都和氧化应激有一定的关系;第三个是感染,跟免疫或是炎症有一定的关系;第四个是谷氨酸假说,由氯胺酮制作的动物模型和精神分裂症更像,而氯胺酮的作用和NMDA受体有一定关系,所以谷氨酸的这些作用可能也是有一定关系。还有一些和这个相关的比如说GABA受体,也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关系;但这些所谓的假说在整个发病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目前还是不清楚。


我们的神经其实是一个网络,可能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联系,整体地去看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以及他的病理生理的过程,可能是我们今后一个重要的方向。从整体来看,神经发育可能是一个最靠谱的一个研究。因为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的迁移、凋亡、髓鞘生长等可能都在起作用,也可能与多巴胺系统、五羟色胺系统、去甲肾上腺素系统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现在能用药物解决部分问题,但是并不能解决神经发育问题,如髓鞘没有形成好,兴奋性神经元的突触没有发育好等。


因此我们希望有新的理论、新的方法,以及新的这种研究思维帮助我们增强对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功能性疾病的理解。我们还差得很远,还是一个盲人摸象的过程。


医脉通:您在会上提到布南色林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那么该药的药理作用机制是什么?


郝伟教授:我刚才提到的布南色林的作用位点应该有三个:


第一个位点是D2受体,它对D2受体的作用跟大部分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相比要紧密一些,所以它对D2受体作用就会稍微强一些,因此理论上它的抗幻觉妄想是会好一些;


第二个位点是5-HT2A受体,布南色林对5-HT2A受体也是有比较好的作用,对缓解不良反应、增强多巴胺受体的作用、控制阴性症状可能是有一定好处的;


第三个位点是D3受体,我们知道D3受体可能和认知功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理论上D3受体的拮抗可能能够改善认知功能。


我们应特别注意的是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的改善。因为它们和患者的社会功能有关系,会影响患者的治疗目标—回归社会。我们要特别注意:控制幻觉、妄想是手段,而不是目标。


医脉通:布南色林的临床评价如何?


郝伟教授:布南色林是日本公司开发的一个药,已经先后在日本和韩国上市,现在即将在中国上市。整体来讲布南色林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均相对较少,国内以及日本、韩国的临床研究主要是和阳性药物对照,比如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和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结果显示,布南色林整体的治疗效果和利培酮是相差不多,但体重增加、泌乳等不良反应比利培酮少一些,特别是长期的不良反应;布南色林对阴性症状的控制比氟哌啶醇好。不良反应的减少,那么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明显增加。


医脉通:您对布南色林治疗精神分裂症怎样的期待?


郝伟教授:我们期待这个药能够在中国上市,能够对我们的患者有所帮助,使我们多一个武器。我们希望各位同道能够在使用过程中更加丰富我们的临床经验,如果能够做一些相关的临床研究可能会更好,对整个人类我想也是一个贡献吧。


采访小结


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手段很多,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新型抗精神病药上市速度放缓。


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布南色林的出现,可谓吹向临床一线的一股“清风”,无论对学术研究还是临床治疗,均将产生长远影响。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