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雯霞、段志敏、刘彩霞、杜蕾蕾,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皮肤病医院真菌科
慢性皮肤黏膜
一、Th17及相关信号传导通路在皮肤黏膜抗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
皮肤黏膜感染念珠菌后,宿主首先启动固有免疫应答,真菌表面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被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念珠菌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包括β葡聚糖、甘露聚糖和几丁质,宿主模式识别受体主要包括C型凝集素受体和Toll样受体。C型凝集素受体,主要是C型凝集素受体1(Dectin?1),在宿主皮肤黏膜抗念珠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C型凝集素受体识别病原分子后,激活脾源性酪氨酸激酶(Syk),诱导胱冬肽酶募集结构域9(CARD9)、B细胞淋巴抗原10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易位基因1构成胞内复合体,进而激活核转录因子NF?κB和丝裂原蛋白活化激酶途径。Dectin?Syk?CARD信号传导通路可诱导产生前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使初始T细胞极化,形成Th17细胞。Th17细胞产生炎症因子IL?17A和IL?17F,增强感染部位抗真菌免疫作用。部分Th17细胞还可直接识别真菌胞膜上的真菌毒素因子。
二、综合征型CMC
综合征型CMC指CMC伴有免疫缺陷综合征或内分泌疾病,包括与免疫缺陷相关但不伴有内分泌疾病的综合征,如高IgE抗体综合征(HIES)、DiGeorge综合征,或伴有内分泌疾病的综合征,如自身免疫多内分泌腺病-念珠菌病-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APECED)。患者多因基因突变或遗传导致Th17细胞分化受限,IL?17生成障碍。如STAT3基因功能缺失突变可引起常
三、家族型CMC
家族型CMC不伴相关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疾病,早期发病,口腔黏膜、甲受累明显,皮肤受累轻。近年基因组测序发现,家族型CMC发病多由等位基因突变引起,可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方式遗传。CARD9基因Q295X纯合子突变引起的CMC以常染色体隐性方式遗传,STAT1基因功能增强性杂合突变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CMC。另有研究发现,IL?17F基因常染色体显性突变导致1个阿根廷家族中多个成员出现CMC;IL?17RA和IL?17RC基因突变以及IL?17受体下游信号通路ACT1等位基因突变也可引起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MC。
四、散发型CMC
散发型CMC患者没有免疫缺陷、内分泌疾病或者念珠菌感染的家族史,易感性增加可能由多基因遗传与高危因素相互作用引起。模式识别受体及某些细胞因子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CMC的易感性有关。
五、结语
CMC患者多合并免疫功能缺陷,尤其是Th17细胞免疫缺陷,常规的抗真菌治疗效果差,容易复发。对高危及有家族史的个体行相关基因位点检测可预测疾病风险,为疾病预防及个体化基因治疗提供分子靶点,对CMC患者存在的Th17细胞免疫异常进行合适的免疫调节治疗将使患者获益。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50(8):617-620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