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掌握│肿瘤溶解综合征的诊断与分级
2017-06-28 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整理,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肿瘤溶解综合征(TLS)是肿瘤细胞快速溶解后细胞内各种电解质离子、核酸和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大量、突然释放入血并超过机体的自身稳定机制所引起的代谢紊乱综合征,最多见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死亡。TLS可见于疾病治疗前,但最常见于细胞毒治疗开始后。目前对TLS 诊断、疾病危险度判断、治疗观点较一致,提高了TLS的诊断、治疗水平。


一、TLS的病理生理机制


①  肿瘤细胞溶解使细胞内核酸大量释放,在黄嘌呤氧化酶作用下转化为次黄嘌呤、黄嘌呤,最终生成尿酸,产生高尿酸血症;

②  细胞破坏使细胞内钾释放,同时肾功能不全、钾排泄障碍产生高钾血症;

③  细胞内磷酸盐释放,产生高磷酸血症并可继发磷酸钙沉积;

④  高磷血症使钙以磷酸盐的形式沉积,产生低钙血症;

⑤  由于高尿酸血症,尿酸结晶沉积于肾小管; 磷酸钙、肿瘤的肾浸润、肿瘤相关的尿路梗阻、药物相关的肾毒性、败血症等,导致肾功能不全,最终产生尿毒症。


二、危险因素


TLS常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Burkitt 淋巴瘤/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低分化和中度分化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霍奇金病(H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变期、骨髓增殖性肿瘤(MPN),高增殖率和对化疗高反应性的实体肿瘤(如睾丸癌、乳腺癌、小细胞肺癌)也有报道。相对少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和浆细胞疾病。


TLS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肿瘤类型、肿瘤负荷、白细胞计数和肾功能代偿情况。2008 年,国际专家委员会制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TLS 危险分类系统。根据发生TLS 的风险将疾病分为:低危疾病(LRD,发生TLS 的风险一般<1%) 、中危疾病(IRD,发生TLS 的风险为1% ~5%) 和高危疾病( HRD,发生TLS 的风险超过5%) 。


另外,肾功能情况与TLS 的发生密切相关,若既往有尿毒症、高尿酸血症、少尿、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等病史的患者TLS 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三、TLS的诊断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气短、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不齐、尿混浊、水肿、液体过剩、关节不适、癫痫发作">癫痫发作、肌肉痉挛、手足抽搐、昏睡、晕厥,甚至猝死。


TLS的分级


一直以来,TLS的分级与诊断并未达成较统一的共识。Hand 和Garrow于1993年提出的兼顾临床和病理特征的LTLS(TLS实验室诊断标准) 和CTLS(临床TLS) 分类(H-G分型) 。2004年Cairo-Bishop借鉴和修改了H-G分型,重新定义了LTLS和CTLS,并进行了分级(见表1) 。


表1  TLS分级系统


LTLS 是指治疗开始3天前或7天后(以下因素≥2个异常,基线值需通过治疗前的多次监测确定):


①  尿酸≥476μmol /L 或增加25%; 

②  钾≥6.0mmol/L或增加25%; 

③  磷≥2.1mmol/L(儿童) 或≥1.45mmol/L(成人)或增加25%;

④  钙≤1.75mmol/L 或减少25%。


CTL则定义为LTLS 合并以下一项: 


①  肾损害血肌酐≥1.5倍年龄校正的正常上限;

②  心律失常/猝死;

③  癫痫。


而Tosi等认为血肌酐与病人年龄、水化情况和肌肉质量等有关,存在个体差异,以肾小球滤过率作为诊断指标,更能反映肾功能的真实情况。


TLS发生的高危因素


(1)宿主因素: 如脱水、低钠(限于实体瘤)、已有肾损害(包括血液肿瘤对肾脏浸润引起的肾损害)、梗阻性尿路病、高尿酸和少尿等;


(2)疾病因素: ①病理类型为Burkitt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弥漫大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对治疗有快速反应或高增殖率的实体肿瘤(如转移性胚细胞瘤等)。②肿瘤负荷,如>10cm的巨块肿瘤、全身广泛病变(尤其是巨块小细胞肺癌或伴广泛肝脏转移)、LDH>2倍正常上限或WBC>25×109/L等;


(3)治疗因素:应用顺铂、阿糖胞苷、依托泊甙和甲氨喋呤等强烈化疗。


Coiffier等针对不同肿瘤类型制订了危险度分层标准,以据此进行分层治疗( 详见表2)。


表2  危险度分层


参考文献:

  1. 肿瘤溶解综合征的诊治.中国社区医师2015年第31卷第23期

  2. 现代肿瘤医学.2010年6月第18卷第6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