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用药有效治疗小鼠基孔肯雅热关节炎
2017-02-04 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表示,在疾病早期采用类风湿关节炎药物与靶向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药物联合治疗可消除基孔肯雅热关节炎小鼠的症状。

对于基孔肯雅热关节炎目前尚无治疗方法,该研究结果促进了此病的药物疗法的诞生。

“我们发现,两种药物联合可消除急性期小鼠关节炎症状,”医学系副教授、研究的共同高级作者Deborah Lenschow, MD, PhD在描述感染后一周内的情况时如是说道。

该研究结果于2月1日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期刊》。

基孔肯雅病毒经伊蚊传播,十年前主要流行于东亚和南亚地区。近年来该病毒在世界各地流行。2013年年底曾报道了西半球第一例基孔肯雅病毒感染。截至2015年年底,美国约180万人遭受该病毒侵袭。

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可引起发热和关节痛,红疹,肌肉疼痛和乏力。大多数患者感染后6个月内依然出现关节痛,还有些患者关节炎症状持续数年。

“我们纳入了我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出现类风湿关节炎症状和体征、曾患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患者,并对其进行研究。”Lenschow说,“我们有个疑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能否对基孔肯雅热关节炎见效?’”

为了解答上述疑问,Lenschow、共同高级作者Diamond,MD,PhD及其同事将6种关节炎药物(均得到FDA批准)在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实验鼠身上进行了测试。

上述6种药物均可通过抑制免疫系统活性发挥作用。虽然类风湿关节炎和基孔肯雅热关节炎不尽相同,但是二者均可出现关节中免疫活性失控。

研究者使7组实验鼠感染基孔肯雅病毒,3天后给药上述6种关节炎药物中的一种或给予安慰剂。感染一周后,小鼠关节炎症状达到峰值,研究者测量了关节肿胀的数量和感染灶免疫细胞和分子的数量。

上述6种药物中,阿巴西普和托法替尼减轻肿胀、降低免疫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效果显著。重要的是,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关节炎的药物后,活病毒水平未增加。

“我们担心,给药免疫抑制性药物之后可能会使得病毒逃出免疫系统控制,从而带来严重的后果。”Diamond表示,“我们在其他病毒中观察到过上述后果,但是此例中,似乎没有药物能加剧病毒复制。那么这些药也可能适用于人类的研究。”

然而,该治疗仅仅缓解了关节炎症状,研究者们接着测试,加入人类抗基孔肯雅病毒抗体能否改善疗效。

同样,研究者们使实验鼠感染基孔肯雅病毒,3天后给药阿巴西普或抗病毒药物或二者联合给药。感染一周后,各组小鼠关节肿胀症状均减轻。而阿巴西普和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时,关节肿胀和关节内病毒感染症状消失。

“我们观察到,急性期病情出现了改善。不幸的是,慢性期病情未改善。

对于人类而言,基孔肯雅热关节炎始于感染3周后,持续时间长,患者继而出现关节痛,可持续三四年。慢性期关节内无法检测到感染的病毒,但是病毒的遗传物质仍然存在,可能引起持续的免疫应答,导致组织损伤,继而患者出现关节炎。

在联合治疗组小鼠中研究者还发现,感染后4周,小鼠关节内不再出现活病毒,但病毒的遗传物质仍然存在,这表明药物对于慢性期症状疗效甚微。

在感染后一周内采用减轻关节炎症状的治疗很可能降低疾病转化为慢性期的几率,但目前尚未发表相关数据。由于目前尚无治疗基孔肯雅热关节炎的治疗选择,所以任何有效疗法,尽管疗效短暂,都是基孔肯雅热关节炎患者的福音。Lenschow已进行一项讨论:与巴西的同事携手,开展人类研究,此研究计划尚未完成。

“感染第一周内患者就会出现病态,高烧,疼痛。因此,如果将来的研究显示联合用药对于人类也同样有效,那么人类会真正从中获益。”Diamond说道,“至于慢性期,我们正打算进一步研究其他治疗策略。”

信源:Drug combination effective against chikungunya arthritis in mice. Medicalxpress.com. Feb. 201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