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仅限于非商业应用。
例1 患者男,40岁,因腹痛、腹胀2个月,加重伴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十余天入院。发病后体重减轻8 kg。入院1周前院外胃镜检查:
例2 患者女,43岁,因反复黑便伴腹痛4个多月入院,门诊查血常规:血红蛋白34g/L,查体:
例3 患者女,72岁,复发腹痛腹胀食欲下降4个月就诊我院门诊。查体:心肺腹无特殊,颜面及四肢无水肿。胃镜检查:胃窦进展期Borrmann M型
例4 患者男,11个月。因反复哭闹伴腹泻1个多月入院。查体:颜面浮肿,四肢对称性水肿,心肺腹无明显异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9xl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5%,淋巴细胞百分比0.22%,中细粒细胞计数7.09xl09/L,淋巴细胞计数2.4xl09/L,血红蛋白110g/L,血清白蛋白 19.2g/L。余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降部黏膜水肿,多发白色绒毛改变;病理活检: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图4)。诊断考虑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儿家属自请出院。
图1 粪类圆线虫感染 1A: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黏膜水肿,散在白色绒毛改变; 1B:活检病理示黏膜中度慢性炎症,间质内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腺上皮内见多灶寄生虫虫体HEX100 图2 小肠系膜淋巴管瘤 2A: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密集白色绒毛,部分区域出血; 2B:外科手术切除后标本病理提示小肠系膜淋巴管瘤HEX40 图3 胃癌3A: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白色绒毛; 3B:活检病理脉 管内见癌栓形成HEX200 图4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4A: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降部黏膜水肿,多发白色绒毛改变; 4B:活检病理示小肠淋巴管扩张HEX40
讨论上述4例患者胃镜检查均有基本相同的表现:十二指肠白色绒毛改变,也有很多内镜医生描述为十二指肠白斑或白点,是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IL)较为典型的内镜下表现。其形成原因可能是肠道淋巴管回流受阻致肠道黏膜、黏膜下淋巴管扩张,当淋巴管内压力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导致淋巴管破裂;在此过程中肠上皮细胞转运到小肠淋巴导管受阻,吸收细胞或上皮细胞间质的未被吸收脂肪小滴或
IL临床表现为低蛋白血症、淋巴细胞减少症、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及水肿等,分为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primary 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PIL)和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secondary 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SIL)。PIL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与淋巴管发育不良有关,也有部分学者认为PIL是一种多态性表型基因连锁的显性遗传病。而SIL的原因很多,常见于腹膜后淋巴瘤、肝硬化、 腹膜后纤维化、
病例1患者表现为复发呕吐和严重的低蛋白血症,结合内镜下表现较容易做出IL的诊断。然而如果没有活检,或活检未能发现寄生虫,要想做出正确的诊断几乎不可能。患者感染寄生虫可能与田间劳动及饮用生水所致的散发感染有关。有关粪类圆线虫感染所致的小肠病变,已有文献提出其内镜表现以白色绒毛改变为特征,在我国广西云南等地区局部流行,非流行区人群也会因感染粪类圆线虫病表现出重度感染综合征。病例2患者以反复发生的
有关IL的诊断标准:①水肿、腹泻、乳糜胸、乳糜腹等典型的临床表现;②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③血浆白蛋白及IgG同时降低;④病理证实IL;⑤有肠道丢失蛋白增多证据;具备前3条为疑诊,具备后2条即可确诊。我们的经验是胃镜如发现多发甚至是弥漫的十二指肠白色绒毛改变,高度怀疑IL的可能,内镜下活检证实后可确诊IL。因SIL受累肠断可是节段性,不一定出现①、②、③、⑤表现,此时需密切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最终做出正确诊断。引起SIL的原因众多,使诊断有一定困难。文献报道直接淋巴管造影术后
文献来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6,33(11):788-790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