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一、发病特点及分类
AIHA系体内免疫系统调节紊乱,产生自身
根据其特征性自身抗体与红细胞最适反应温度不同,AIHA可分为温抗体型(wAIHA,占60%~80%)、冷抗体型[包括冷凝集素病(CAD)及阵发性寒冷性
根据引起溶血自身抗体亚型不同,wAIHA可分为IgG型、IgG+C3型、IgA型及IgM型。IgG型wAIHA又可具体划分为IgG1~4型,其中IgG1型最为常见,其次为IgG3型。通常IgG1及IgG3型溶血程度较IgG2、IgG4型更为严重,尤其IgG3型红细胞破坏作用最强,而IgG4型几乎无致病性。IgA型占wAIHA患者的15%~20%,其可与IgG/IgM共同存在并致病,罕见情况下可单独致病。约50%的wAIHA患者可检测到补体参与,多为C3d。
根据是否同时存在明确的致AIHA的疾病和诱因,AIHA可进一步分为原发性AIHA和继发性AIHA。文献报道约50%的wAIHA为继发性,可继发于造血及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约占20%,如
二、CAD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以往对于CAD和冷凝集素综合征(Cold agglutinin syndrome, CAS)诊断术语的使用太过混乱,现认为CAD是一定义明确的临床病理类型,应称之为"病" (Disease),而继发于感染、肿瘤等疾患的冷凝集素介导的临床和实验室异常方为冷凝集素综合征(CAS)。二者应明确区分。
90%以上CAD患者通过血清蛋白
虽很早就认识到在CAD患者可检出单克隆抗体,但CAD作为一种克隆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一直未能得到明确阐述。Berentsen等通过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组化等方法,在大部分患者骨髓穿刺液中检测出CD20+ B细胞单克隆扩增,并认为这些克隆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构成存在异质性,最为常见的是淋巴
而CAS常继发于恶性疾病、感染等,以
三、发病机制与溶血机制
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一样,AIHA免疫紊乱发生"自我耐受破坏"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除B淋巴细胞免疫调节紊乱外,近年发现红细胞表面抗原改变、特定亚群T细胞以及细胞因子等在AIHA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红细胞自身抗原改变引发AIHA主要通过潜在自身抗原暴露、外来抗原与自身抗原交叉反应或分子模拟激发免疫反应所致,AIHA自身抗体最常见的靶点是红细胞Rh
通过上述机制,Treg能够抑制反应性T细胞活化及细胞因子产生,从而在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体外应用RhD自身抗原刺激wAIHA患者外周血Treg,IL-10分泌明显增多,抑制Th1细胞效应。在未经治疗的活动性AIHA患者Th2细胞增多,血清IL-4、IL-10水平升高,而IL-12和IFN-γ水平减低,存在明显的Th1/Th2细胞比例失衡,倾向于呈"Th2谱(Th2 Profile)" ,从而促进自身反应性B细胞克隆感应和增殖。亦有研究显示,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淋巴细胞Fas/FasL凋亡系统存在遗传缺陷,编码淋巴细胞表面蛋白Fas的TNFRSF6基因杂合突变,导致由Fas/FasL介导的淋巴细胞凋亡障碍,自身反应性T细胞及依赖T细胞的B细胞凋亡异常,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allo-HSCT后包括wAIHA在内的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可能为供者T细胞介导的受者B细胞活化所致。
AIHA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和补体依赖细胞毒性(CDC)溶血机制已有清楚认识。近年关于补体系统在AIHA溶血中的作用得以近一步阐明,并且成为AIHA新药研发靶点。在wAIHA中,由于自身抗体主要为IgG,并不总能固定补体,因而补体系统仅介导部分患者血管外尤其发生在肝脏的血管外溶血加重和红细胞血管内溶血;而在CAD和CAS中红细胞的破坏则主要由补体介导,即结合IgM自身抗体的红细胞通过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导致红细胞在肝脏发生严重血管外溶血,同时部分红细胞直接受膜攻击复合物(C5b-C9)的细胞毒作用溶解发生血管内溶血。在PCH中,自身抗体激活补体经典途径,经CDC作用介导红细胞发生血管内溶血。
四、对直接Coombs试验(DAT)阴性AIHA的认识
Coombs试验即
由于检测手段及敏感性不同,文献报道3%~11% wAIHA的DAT呈假阴性。关于DAT阴性AIHA原因可分为四种:①红细胞表面自身抗体数量低于检测阈值。②红细胞表面自身抗体亲和力低,在预处理过程中被洗脱。③由IgA或IgM单独致敏红细胞介导溶血,而无补体参与,因常规DAT试剂中缺乏抗IgA及抗IgM抗体,故使此部分患者DAT检测阴性。因国内试剂现可常规包括抗IgA及抗IgM抗体,故不存在此问题。④真阴性AIHA:即由"武装"巨噬细胞引起的AIHA,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巨噬细胞可通过其FcyRI受体结合自身IgG抗体,从而使巨噬细胞致敏(即"武装"巨噬细胞),此类"武装"巨噬细胞可识别并结合表达相应抗原的非致敏红细胞,导致自身红细胞破坏。
应用微柱凝胶法、流式细胞术、丝裂原刺激法、红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定量分析(补体结合-抗体消耗、免疫放射方法、酶联免疫法)等方法可显著提高DAT的敏感性[26]。采用高敏感检测方法大大减少了DAT假阴性AIHA诊断,而DAT真阴性AIHA非常罕见。因而,若患者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明确提示溶血性贫血,而高敏感DAT呈阴性结果,DAT阴性AIHA诊断应格外谨慎,须警惕其他溶血疾病可能性。
与DAT阳性AIHA相比,DAT阴性AIHA患者贫血程度更轻,但对激素的反应、诊断后1年存活率二者大致相当。
五、治疗及预后
1.利妥昔单抗:
鉴于利妥昔单抗的疗效和安全性,难治/复发wAIHA二线治疗脾切除方法受到挑战。研究显示,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每周375 mg/m2×4周)用于34例初治失败的原发或继发wAIHA患者,9例(26.5%)获得完全缓解(CR),总体有效率(ORR)高达70%以上,再复发患者接受二次相同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均再获治疗反应,且不良事件少见。作为wAIHA二线治疗方法,目前倾向于利妥昔单抗或可替代脾切除作为首选,对老年人、有手术禁忌或评估手术风险过高、意愿非手术治疗以及激素治疗依赖性wAIHA患者更是如此。
绝大多数wAIHA一线治疗的首选药物仍是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wAIHA可获得与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相当的疗效。我国学者对不适于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初治老年wAIHA采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每周100 mg×4周)治疗也获得良好疗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组ORR (91.7%对80.0%)和CR率(66.7%对20.0%)均明显高于糖皮质激素治疗组。表明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初治老年AIHA安全、有效,可替代
冷抗体型AIHA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性低下,利妥昔单抗可作为其一线治疗方案选择。采用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27例CAD患者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14例(50%)第1个疗程即获血液学缓解,其中1例获得CR;患者复发后联合或不联合干扰素再治疗,60%仍有效。鉴于应用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CAD的CR率低,且40%~50%患者无效,有学者尝试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以期提高疗效。Berentsen等报告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
近期一项包含21项研究共409例患者的Meta分析结果,利妥昔单抗治疗AIHA的ORR为73%,CR率为37%。治疗wAIHA的效果较治疗CAD更好;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AIHA疗效相近;疗效反应在用药后2~4个月达最大值;不良反应包括
2.补体抑制剂:
补体抑制剂Eculizumab为靶向针对补体
鼠源性靶向特异性
六、其他新药治疗前景
1.
近年,不断有应用硼替佐米成功治疗难治性(激素及利妥昔单抗治疗无效)CAD、allo-HSCT后继发AIHA的病例报道。硼替佐米为可逆性26S蛋白酶体抑制剂,通过抑制该蛋白酶体功能,引起细胞内多聚泛素化蛋白的积累,激活末端未折叠蛋白反应,从而诱导浆细胞凋亡[39]。硼替佐米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
2.
阿仑单抗(alemtuzumab)为人源化IgG型单克隆抗体,靶向作用于表达于淋巴细胞表面CD52分子,已应用于治疗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显示阿伦单抗可使13/16 AIHA患者获得CR;有学者报道应用低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阿伦单抗治疗激素难治性免疫性血细胞减少获得良好疗效(ORR 100%,CR 58%)。但因阿伦单抗高毒性,其被视为难治性特发性重型AIHA最后的治疗选择。对于CLL相关AIHA,阿伦单抗显示对91.6% (11/12)患者有效(患者均为激素、脾切除、利妥昔单抗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患者),对于有进展性CLL背景的w-AIHA其被推荐先于利妥昔单抗应用。
七、小结
目前,对于AIHA潜在病因、病理特点的探索不断深入,使得冷抗体型AIHA类下CAD是一种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认识逐渐清晰,未来CAD可能成为一类独立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种类。对疾病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使应用利妥昔单抗等靶向作用药物治疗AIHA有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并在临床观察中收获很好疗效,挑战传统治疗方法地位,也使得硼替佐米等新药成果不断尝试用于治疗。近年,关于补体系统在AIHA溶血机制中作用认识逐渐清晰,使新一代补体抑制剂成为潜在治疗靶点,并可能获得重大进展。目前国内外尚未对AIHA疗效评价达成统一标准,故不同治疗策略之间疗效评价尚存在研究者主观性。统一不同类型AIHA疗效评价标准应能够更客观评价治疗方法的优劣,合理指导临床治疗选择。相信未来关于AIHA治疗方法探索将显著提高AIHA患者疗效,明显改善AIHA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
来源: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6,37(11): 1012-1016
作者:高清妍 张凤奎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