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也被称为缓慢型心律失常,其医学定义是成人静息心率≤60次/分(BPM)时的窦性节律,患者通常没有症状。窦性心动过缓可能由窦房结功能障碍(SND)引起,多见于患有心血管病或糖尿病的高龄患者;也
一、心动过缓:原因、症状及并发症
窦性心动过缓一般不会引起症状(表1),除非患者心率降至50 BPM以下,此时患者会出现头晕、疲劳、虚弱;心率极低时,患者可发生
表1 老年患者的心动过缓症状
窦房结功能障碍:最常见的SND是窦房结产生或传导动作电位的功能受损。高龄人群的常见疾病都可能会引起SND(表2),例如年龄相关的心肌组织损伤、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与某些药物。SND与很多疾病相关,可引起不恰当的心房率。尽管部分患者会因房颤诱发电生理重构表现出SND,但其他患者会发展为心房结构性重构。在房颤患者中,起搏器可以调节发生非药物诱导性脑部症状(头晕、晕厥)者的心律;在药物诱发心动过缓的房颤患者中,需在植入起搏器前停用致病药物。
表2 引起SND的常见病
药物:引起心动过缓的最常见药物包括治疗量或超治疗量洋地黄糖苷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其他心脏药物包括I类抗心律失常药与
其他原因:体温过低、
若不对心动过缓进行治疗,则可能发生不同的并发症,这取决于心率降低到何种程度、传导障碍的部位及心肌组织损伤的类型。心动过缓的潜在并发症包括频发晕厥、心衰及
二、眼科β受体阻滞剂:症状性心动过缓
大多数治疗青光眼的药物(表3)是外用眼药,可致高龄患者发生多种不良系统反应。虽然很多人认为眼科用药外部给药能够避免发生有害的系统反应,但实际上80%的眼科用药会被系统吸收,避开了首过效应。尽管外用β受体阻滞剂给药后的体内浓度低于口服给药,但外部给药可引起心血管、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代谢系统副作用是公认的事实。
表3 β受体阻滞剂与其他青光眼治疗药物
在眼科,外用噻吗心安被广泛用于治疗青光眼,有时联合眼科制剂。眼科用噻吗心安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例如症状性心动过缓、不同的心脏传导疾病、
尽管有数据提示外用β受体阻滞剂与心动过缓相关,但一项入选高龄患者(平均年龄82岁,曾因心动过缓入院)的大型研究发现眼科β受体阻滞剂常与其他可引起或加剧心动过缓的药物联用,例如口服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
Lewis发现,与应用
Pratt等人认为,处方者应该提高对这些不良反应的警惕性。研究者称,大多数青光眼用药是眼科医师处方的,而不良事件则由初级保健医生进行管理,所以如何在这种连续治疗中处理不良药物事件存在困难。为改善眼科医生、初级保健医生、药剂师和患者之间沟通并优化心脏病和青光眼治疗,研究者推荐开展学科间合作治疗。他们认为启动噻吗心安治疗可能引起心动过缓,所以医生应该在选择青光眼治疗方案前谨慎的回顾患者病史,了解患者合并症,并在启动外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后密切监测不良事件,避免患者住院。
三、β受体阻滞剂毒性
β-肾上腺素能阻断是外用眼科噻吗心安的系统性毒性之一,这种效应在高龄患者中更加强烈且持久。严重的β受体阻滞剂毒性是指发生低血压相关的心动过缓及休克(
处理β受体阻滞剂引起的毒性时,治疗的关键是通过增加心输出量恢复关键器官的灌注;这可能伴随着心肌收缩力的改善、心率增加或两者同时发生。为避免发生急性恶化,只有无症状患者在接受观察6小时后且稳定后方可转移;若无重症监护病房监测或治疗,不稳定患者应转移至最近的中心接受必要的治疗(例如医学毒理专家)。
四、结论
外用β受体阻滞剂眼科药物能够有效的治疗青光眼;然而它们可能引起体弱高龄及心脏病患者的心动过缓。药剂师必须通过患者或护理者明确完整的用药名单(包括外用眼科制剂),以减少不良事件并避免住院。
医脉通编译自:Symptomatic Bradycardia: Ophthalmic Beta-Blockers in Older Adults. Uspharmacist. October 14, 201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