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神经病变:201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立场声明
2016-12-27 来源:海医附院内分泌微信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王新军译


日前,《糖尿病护理》杂志上刊登了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有关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立场声明。原文共19页,内容较多,本文仅翻译了其执行纲要部分。(原文下载


预防(Prevention)


尽早优化葡萄糖控制以预防或延缓1型糖尿病患者的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和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发展。A


 优化葡萄糖控制,以预防或延缓2型糖尿病患者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的进展。B


 考虑包括控制血糖等多种危险因素的多种方法,以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 C


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DSPN)


1.筛查和诊断(Screening and Diagnosis)


 所有患者应该在诊断2型糖尿病时和诊断1型糖尿病5年后评估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以后至少每年筛查1次。B


 具有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考虑筛查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B


 评估应包括仔细询问历史、温度觉或针刺觉(小纤维功能)和使用128-Hz音叉评估振动觉(大纤维功能)。所有患者应每年进行10克单丝测试评估足溃疡和截肢的风险。B


 很少需要电生理检查或转诊到神经病学医师筛查,除非在临床特征不典型、诊断不清或怀疑其他病因时。非典型特征包括运动神经病变比感觉神经病变更严重、快速发作或表现不对称。 B


2.治疗(Management)


 1型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接近正常可显著降低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并且建议用于1型糖尿病中的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的预防。A


 在患有晚期疾病和多种危险因素及合并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仅仅强化血糖控制在防止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方面效果有限,应该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的目标。B


 建议糖尿病前期/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预防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B


3.疼痛管理(Pain Management)


 考虑首选普瑞巴林或度洛西汀治疗糖尿病神经性疼痛的症状。A


 加巴喷丁也是用于初始治疗的有效方法,应考虑患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合并症和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B


 尽管没有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三环类抗抑郁药对于糖尿病神经性疼痛也是有效的,但是由于具有较高的严重副作用的风险,应当谨慎使用。B


 鉴于成瘾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不推荐使用阿片类药物包括他喷他多或曲马多作为治疗与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DSPN)相关疼痛的一线或二线药物。E


4.跌倒预防(Fall Prevention)


 在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患者,可以考虑评估步态和平衡的测试,以评估跌倒的风险。E


5.社会心理因素(Psychosocial Factors)


 考虑使用度洛西汀、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治疗以改善神经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C


 评估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提高对神经性疼痛治疗的依从性和反应。E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1.筛查和诊断(Screening and Diagnosis)


 应该在患有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并发症的患者,评估自主神经病变的症状和体征。E


 存在心血管自主神经病的症状或体征的情况下,应进行相关检查排除其它合并症或可出现类似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药物效应/相互作用。E


 考虑评估无感知性低血糖患者的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症状和体征。C


2.治疗(Treatment)


 尽早优化血糖控制以预防或延缓1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发展。A


 考虑针对等多种高血糖等多种危险因素的治疗方法,以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C


 考虑改善生活方式以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C


胃肠道神经病变


1.筛查和诊断(Screening and Diagnosis)


 通过评估意外血糖变异、早饱、腹胀、恶心和呕吐的症状,评估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和/或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胃轻瘫。C


 在进行专门的胃轻瘫测试之前,需要排除其他改变胃排空的原因,例如使用阿片类药物或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和器质性胃出口阻塞。C


 为检查胃轻瘫,在食物摄入后以15分钟间隔连续4小时用可消化的固体闪烁扫描法进行胃排空试验或使用13C-辛酸呼气试验。B


2. 治疗(Treatment)


 考虑短期甲氧氯普胺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E


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病变


 应用询问患者的性欲和达到并维持勃起能力等简单问题,筛查具有其他形式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男性患者的勃起功能障碍。C


 存在反复尿路感染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考虑询问特定症状(例如夜尿、性交疼痛和其他症状),筛查下尿路症状和女性性功能障碍。E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