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脑静脉血栓形成较为少见,占所有卒中的比例不足5%,其临床表现和发病方式变化多样,也无统一治疗模式。本文对脑动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治以及预后做一论述。
作者:额日登娜希
本文为作者投稿(tougao@medlive.cn),转载请注明来源。
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脑静脉回流受阻的一种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占所有卒中的比例不足5%,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为(3 ~4)/100 万,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20 ~40 岁。根据颅内静脉系统的血管构成,CVT 可分为静脉窦血栓形成、脑
CVT 常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其临床表现除进行性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CVST/CVT 病因多种多样,临床上有80%以上的病人能发现易感因素,既往研究表明,本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病因主要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约20%的CVT病因不明。感染性病因易造成海绵窦、横窦、乙状窦血栓、包括头面部的感染如乳突炎和中耳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和
二、临床表现
CVT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多见。起病形式有急性(30%)、亚急性(40%)、慢性(30%)。急性起病常见于感染或分娩。
临床表现:
①复杂多样,除海绵窦血栓形成外均缺乏特征性:可表现为单纯颅内压增高 70% ~90%的病人有头痛,伴或不伴有颅内压增高的局灶性脑功能受累的表现,如轻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癫痫发作,意识的损害等;
②由于脑静脉间吻合丰富,尤其是大脑皮质静脉受累时,症状体征波动多变,可为单侧或双侧,分布也不符合动脉血栓致供血区功能障碍的特点;
③伴发脑实质出血(出血性脑梗死)和(
④常无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
三、诊断
CVT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及影像学改变进行综合分析。CVT的脑脊液检查通常提示颅内压增高,蛋白和
》》》神经影像学诊断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CT 是初筛CVT 最常应用的诊断方法。具有确切诊断价值的直接征象有两种:①空三角征(emptytriangle),即在CT 增强扫描时,在上矢状窦处有三角形环样增强,在此三角形中央可见等密度或低密度影。②索状征(cord sign),即可见皮层静脉内的条索状高密度血栓影,因为从解剖学上看,大脑内静脉、髓静脉和直窦与CT 横断面平行,所以表现为线条状高密度影,但这一征象CT 平扫所见一般不超过20%。此外,在CT 平扫影像中,血栓只在发病第7~14 天显示为高密影,之后就与大脑等密度。
CT 诊断CVST/CVT 的间接征象,主要是观察脑实质、脑室、脑池、脑膜的改变,主要表现为:①颅内出血,早期呈小斑点状,如不进行治疗就会进行性增大,甚至死亡。②局部脑回肿胀,脑沟消失。③局部白质密度降低。④丘脑后部及基底节区呈低密度,常不对称,可认为预后不良。⑤弥漫性脑回肿胀、脑白质密度降低,常出现在同时有大静脉窦和深静脉组的血栓的病人中。⑥脑膜强化,常出现在颅内感染的病人中,多见于儿童,往往有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CVT/CVST 诊断最敏感的是MRI 联合MRV,MRI 可确诊的主要静脉和静脉窦包括:下矢状窦、直窦、横窦、大脑内静脉、Galen 静脉的闭塞,均可见受累的脑静脉血流信号消失。早期静脉窦内正常血液流空现象消失,急性期 (1 周内)表现为T1 WI呈等信号,T2WI呈极低信号;在亚急性期(1 ~2 周),T1 WI和T2 WI均表现为高信号;慢性期(2 周)以后,血管出现不同程度的再通,流空信号重新出现,T1 WI表现为不均匀的等信号,T2WI显示为高信号或等信号。普遍认为T2在CVT 的诊断中有特殊价值,尤其在单纯性皮层静脉血栓、CVT急性期,但因其信号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故MRI诊断CVT 的也有局限性。
MRV 即低场强磁共振脑静脉窦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成像质量较高,可显示受累静脉高血流信号的缺失、血管狭窄、充盈缺损。应用MRV 检测,正常静脉窦可显示为高血流信号。发生CVT/CVST 时,血栓的表现为脑静脉(窦)高血流信号缺失和/或表现为边缘模糊和不规则的较低的血流信号。MRV 只能显示血流情况,但是,发生CVT 时,可同时有脑实质的损害。因此,对于临床疑似CVT病例应联合MRI 与MRV,综合分析,从而及时、准确、全面评估病情。
➤数字减影血管显像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DSA 曾是确诊颅内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可靠手段,可发现静脉窦梗阻,主要表现为狭窄、显影浅或不显影,皮层静脉增粗、扩张,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皮层静脉和深部小静脉血栓形成,DSA 都可有所显示。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标志是大脑大静脉显影不良,脑内静脉系统血管造影剂滞留时间明显延长,来自丘脑基底节区的小静脉扩张。但DSA 的重要缺点是有创,并且检查费用过高。
四、治疗
CVT的治疗包括对症治疗、病因治疗、抗栓及溶栓治疗,少数情况下考虑手术治疗。
(1)对症治疗:颅内压增高是CVT患者最主要症状,对症治疗中最重要的是颅内压增高的处理,包括应用降低颅内压的药物,改善酸中毒,限制液体的量和速度,以及抬高头位等。
(2)病因治疗:是CVT的根本治疗,对于感染性原因 提倡早期、足量、足疗程地应用抗感染药物;对于非感染性原因则进行个体化病因治疗。
(3)抗栓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已经证实静脉内使用
( 4 )手术治疗:目前较少进行静脉窦切开清除血栓等外科手术。对于以上方法疗效不佳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五、预后
CVT预后差异较大,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病变部位和范围及治疗是否及时得当。早期进行正确诊断,并给予有效治疗对于CVT预后的改善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黄载文, 钟维章. 脑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 年 8 月,第5 卷,第8 期.
2.庄菁,吴成翰. 颅内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的诊断研究进展[J]. 北方药学,2014年第11卷,第1期.
3. AIonso-CnohasA, Masjuan J, GonzaIez-VaIcarceI J, et al. Cerebral henous thrombosis when etiology makes the difference [J]. Neurologia. 2009, 24 (7): 439 -445.
4. Stam J. Sinus thrombosis should be treated with anticoagulation [J]. Arch neurol, 2008,65(7):984.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