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龚翔 谢卫国 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研究所
烧伤引起机体代谢亢进,迅速消耗人体储备,导致骨钙损失、骨质疏松,改变骨代谢和骨生物力学,进而影响烧伤病情发展及预后。骨代谢异常在成年烧伤患者和烧伤患儿中均有表现,且对人体有长期影响。目前对烧伤后骨代谢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综述,以期引起同仁重视。
1 烧伤患者骨代谢异常
较大面积烧伤所致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及高代谢反应等,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和破骨细胞(osteoclast,OC),导致骨吸收持续增加、骨形成降低及软骨内成骨生长减少,最终造成骨量丢失。
1.1 烧伤后应激反应
OB起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主要作用于骨形成。烧伤后应激反应使机体产生大量内源性
1.2 烧伤炎症反应
严重烧伤患者出现的全身炎症反应可使多种细胞因子处于较高水平,如IL、TNF等,推测与骨吸收有关,但这些细胞因子是由烧伤直接诱导升高还是被二次介导,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有学者观察到,严重烧伤后IL-1β和IL-6水平显著升高,推测它们通过刺激OB生成RANKL配体增加OC分化、降低骨形成,从而导致急性骨量丢失。
2 烧伤后维生素D异常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
维生素D是人体主要钙稳态调控因素之一,1,25二羟基
2.1 烧伤后维生素D缺乏
多项研究表明,大部分烧伤患者伴有维生素D缺乏症。血浆25羟基维生素D下降是评估维生素D缺失水平的主要标准。维生素D缺失首先表现为1,25二羟基维生素D3下降,从而导致血浆25羟基维生素D处于低水平。Rousseau等报道烧伤总面积为7%~85%TBSA的患者大多数在入院时血浆25羟基维生素D就降至21~29 ng/mL,个别甚至小于或等于20 ng/mL。Klein等报道门诊康复阶段的烧伤患儿血浆25羟基维生素D下降可长达7年,同时伴随骨密度降低。
2.2 烧伤后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
皮肤是合成维生素D的重要场所,缺乏阳光照射可导致维生素D合成不足。烧伤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会减少人体维生素D合成,同时烧伤患者因住院时间长、创面包扎、穿着压力衣等限制了皮肤在阳光下暴露。此外,烧伤患者常为了减少创面色素沉着,往往采取避免日晒措施。上述情况均可导致维生素D合成不足。
有研究表明,烧伤后瘢痕及相邻正常皮肤的生物合成功能受到损害。7-脱氢胆固醇(7-DHC)是合成维生素D3的甾醇基板,皮肤内7-DHC在紫外线照射下转变成维生素D3。烧伤瘢痕组织和邻近正常皮肤的表皮细胞所含的7-DHC低于正常量,其转换成维生素D3也受到抑制。Klein等对12例不同种族及肤色的严重烧伤患儿(烧伤总面积大于40%TBSA)进行同体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阳光照射下,烧伤瘢痕中7-DHC含量、维生素D3前体含量分别是正常皮肤的42.5%、12.2%,瘢痕相邻正常皮肤中7-DHC含量、维生素D3前体含量分别是正常皮肤的56.7%、15.5%。
2.3 烧伤后维生素D缺乏与骨密度的关系
有研究推断,维生素D缺乏妨碍骨小梁密度的恢复,这种作用可持续至少2年。Edelman等采用便携式双能X线吸收测定器对烧伤患者进行骨扫描,观察到患者的骨密度在伤后2年仍不能恢复至正常状态,即骨密度的减少在创面愈合后仍会继续。Terzi和Güven认为,烧伤后骨量损失是由维生素D和多种激素及内分泌因子共同作用导致的。由此推断,维生素D缺失与骨密度下降有关。
3 烧伤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与骨代谢异常
甲状旁腺激素(PTH)可刺激肾产生1,25二羟基维生素D3,维生素D对维持充足血浆钙离子水平起重要作用。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导致甲状旁腺钙离子敏感受体(CaR)表达水平上调,钙-PTH轴紊乱,进而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引起PTH及肾1-α羟化酶减少,使1,25二羟基维生素D3缺乏。转运蛋白减少造成维生素D经肾丢失。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CaR表达水平上调导致钙代谢紊乱,血钙离子浓度下降、尿钙流失增加,诱导烧伤后
4 烧伤后患者的骨废用
严重烧伤患者常需长期卧床,影响患者生理及内分泌系统,这无疑使患者骨代谢异常。烧伤后骨废用使骨形态、骨组成、骨密度以及骨的机械力学性能发生改变。松质骨可很好反映骨密度,Squire等的研究表明,烧伤后骨废用引起的骨量损失主要发生在松质骨(约为皮质骨的2倍),女性患者尤为明显。骨废用所致骨骼改变与大量持续的骨量丢失有关,烧伤患儿表现出骨长度及骨重量下降,成人长期骨量丢失可导致腰椎处的松质骨密度降低。骨量、骨密度和骨矿物含量(BMC)直接影响骨强度。烧伤患儿骨密度低于正常儿童,增加了进入成年期后罹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5 烧伤严重程度与骨代谢异常的关系
已有研究表明,骨量丢失多发生在烧伤总面积大于40%TBSA的严重烧伤患者中。也有研究显示,烧伤总面积为40%~59%TBSA的患者无明显骨密度下降,骨密度下降发生在烧伤面积超过60%TBSA的患者中。O′Halloran等建立8%TBSA轻度烧伤小鼠模型,观察到其也会对骨骼变化产生长期影响。Terzi和Güven的研究显示,烧伤总面积为(34.7±3.2)%TBSA的25例烧伤患者伤后1年的血浆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明显降低,而PTH及血浆钙离子却无明显异常,认为烧伤总面积与骨密度无直接关联,但不排除研究结果与样本量较小有关。
目前多数研究观察的是烧伤总面积与骨代谢异常的关系,烧伤深度与骨代谢异常的相关研究较少。Gottschlich等研究显示,在相同烧伤总面积的患者中,Ⅲ度烧伤面积与血浆25羟基维生素D及1,25二羟基维生素D3水平呈负相关。
6 烧伤后骨代谢异常的治疗
烧伤患者常规饮食中所摄入的维生素D3不足以增加血浆25羟基维生素D水平。Klein观察到即使烧伤患者摄入维生素D达健康人需要量(每天400 U,烧伤后摄入6个月),血浆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约20 ng/mL)仍然不足。2005年,Przkora等研究显示,经过氧雄龙治疗的患儿,在烧伤后6~24个月,BMC明显高于未使用该药物治疗的患儿。2005年,Klein等对严重烧伤患儿预防性使用
7 展望
长期以来我国烧伤救治重点主要在早期救治和创面修复,近年来对烧伤后的营养和代谢也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对烧伤患者骨骼变化重视不足。烧伤后骨代谢变化所致骨生长延迟、骨量丢失、骨软化等势必影响患者康复水平及生活质量。深入了解烧伤后骨代谢异常的规律对于纠正烧伤后全身代谢紊乱,进一步提高烧伤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烧伤后骨代谢异常的机制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烧伤后如何有效抑制糖皮质激素对骨的损害、如何补充维生素D、如何防止骨废用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来源:中华烧伤杂志2016年第32卷第8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