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入路可减少出血?言之过早!
2016-04-25 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编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很多急性冠脉综合征指南推荐,行PCI时应优选桡动脉入路以减少出血风险。而一项对240万PCI病例的分析显示,桡动脉入路及其他避免出血策略(BAS)无法解释出血发生率的院内差异。研究者发现桡动脉入路组出血率仅降低1.26%,比伐卢定组降低5.85%,血管封堵装置组降低0.88%。[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16 Apr 25]


患者风险因素可能与20%的出血差异有关,而其余70%以上的出血差异仍没有得到合理解释。文章于4月18日发表于《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来自杜科临床研究所的主要作者Amit N. Vora认为,鉴于这些结果,医生与医院无法采取具体措施来减少整体出血风险。社论作者Eric R. Bates认为剩余的70%可能与术者操作技术及护理过程有关,但该报告最令人差异的地方还是桡动脉入路竟然没有影响出血发生率,当然这一结果可能是受到了研究或数据库的限制,因为仅12%受试者采用了桡动脉入路。


Mandeep Singh(梅奥诊所)评论道,多数对比桡动脉 vs 股动脉入路的试验都表明医院手术容量与患者预后之间存在明确的关系,而高容量医院的桡动脉入路PCI也有明确的治疗优势。


研究样本包括了2459686例PCI患者,其中51%曾发生出血;平均医院出血率为5.0%,各医院出血率从2.65%至9.36%不等。医院采用BAS的平均比例为86.6%,BAS使用率较高与医院水平的出血减少有关。


来自堪萨斯城圣卢克卫生系统John A. Spertus认为,该分析应该关注高危患者(出血风险>6.5%)的BAS及出血差异;相反,40%受试者为极低危出血患者,所以BAS对这类患者的影响可能非常小。


Vora建议通过收集更细致的数据,以建立更加准确的风险模型,减少出血发生率,优化临床实践。Singh认为,选择合适的鞘管尺寸、优化抗凝剂与抗栓药物剂量或用药强度并改善PCI术后护理可能有助于改善PCI后的出血差异。Singh与Bates均认为血管封堵装置应被踢出BAS之列,因为曾有随机试验发现这类装置无法改善PCI术后出血并发症风险。


医脉通编译自:PCI-Related Bleeding Rates a Performance Measure? Not So Fast. Medscape. April 22, 201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