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RS2015的China Day专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沈华浩教授介绍了中国哮喘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就我国哮喘研究面对的挑战指出了中国哮喘研究的未来方向。
沈教授进行精彩讲座
哮喘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2013年中国成人哮喘患病情况为:自我报告的哮喘患病率为2%,基于症状的哮喘患病率为3.9%;而中国城区0-14岁儿童哮喘总患病率为3.02%,较10年前显著升高。2013年中国慢病咳嗽病因分析的前瞻性、多中心调查显示,
2013调查显示,亚太地区哮喘控制率低。我国大城市三级甲等医院哮喘达到完全控制的患者仅28.7%。仅6.6%的患者每天坚持使用峰流速测定仪(PFM)。哮喘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沉重负担。
哮喘基础研究进展
沈教授介绍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基础研究:CIS在T细胞表面表达,并可抑制CD4+细胞的STAT信号通路;ECM1在Th2细胞表面高度和特异性表达,并可控制TH1细胞从淋巴结向外周血和炎症部位迁移;Anti-CCR3可以有效抑制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在气道中条件性敲除SHP2,可以缓解过敏性炎症,并可通过下调TGF-β1的水平保护气道重构;外源性IL-17可以抑制骨髓中EOS祖细胞的表达,并可直接抑制EOS的体外分化。
哮喘临床研究进展
2007年和2012年的AHEAD研究充分证实SMART疗法对急性发作高风险患者的疗效;2013年的SMARTASIA研究(亚洲”真实生活“研究)证实SMARTASIA疗法在真实临床实践中的疗效。
哮喘临床表现相关研究进展。
1992年发现隐匿性哮喘。
2013年提出
从基础到临床:分为Th2型哮喘和非Th2型哮喘
中国哮喘研究的未来方向
沈教授指出,目前仍缺乏在中国哮喘患者中开展的大规模、多中心的患病率、病因学和治疗策略方面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哮喘研究集中在EOS表型,而忽视其他表型包括嗜中性粒细胞表型,后者与重症哮喘相关,现有治疗方法尚难以控制;哮喘是一种异质性很高的疾病,但目前很少研究有致力于针对每个个体的从遗传到环境诱发因素的个体化治疗;尽管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哮喘基础研究,但很少对哮喘发病机制提出全新视角的观点;需要将现有植物化学或中药研究成果从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2015年欧洲呼吸学会(ERS)年会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