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7日,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年会肿瘤内科专场暨POST-ASCO肿瘤靶向治疗会议在上海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27日上午,解放军总医院的胡毅教授做了题为《2015 ASCO mTOR抑制剂治疗进展》的精彩讲座。会议期间,胡教授接受了医脉通的访谈,深入讲解了mTOR抑制剂在肺癌中的获益、生物标志物的建立等问题,并透露了其团队下一步的研究计划。详情如下:
胡毅教授
mTOR抑制剂在肺癌中的获益
目前,还没有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探讨mTOR抑制剂在肺癌中的作用,只有一些散在的小样本的临床研究。国际上各个中心也都刚刚开始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医院也是刚开始在做。我们在一些散发病例中发现,mTOR抑制剂在肺癌的治疗过程尤其是后线的治疗中给病人带来的好处。
小细胞肺癌">
我们也开始了mTOR和PI3K途径的检测,当发现有表达的病人,我们就有目的的给他应用依维莫司这类药物。这样做的效果明显比前期盲目选择的效率高。但考虑到我们从今年才开始做这种检测,入组病例不多,大概不到十例,而且现在只看到了应答,还没有看到应答持续时间能有多长,因此我今天没在会议上报道。
处于后线的很多靶向药物的耐药都是因为mTOR激活而导致的。对此,我们重新复原了肾癌的治疗模式,就是TKI-mTOR-TKI治疗模式。从现在
生物标志物的建立
我们现在检测的标志物主要是经典的P10、PI3K和mTOR。我今天在会议上也分享了ASCO上的一些研究,其中包括mTOR,还有mTORC1、mTORC2组合的标志物。这种标志物的组合似乎在肾癌方面的研究结果还不错,所以我希望能够把这个组合应用到临床,把相关通路的上游或者下游的分子更多的纳入筛选。
研究难点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难点还是存在的,一是临床研究入组比较慢。因为毕竟这部分病例是非常少的。二是寻找mTOR抑制剂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很难度。事实上从目前国际上的研究来看,都没有明确的结果,有时候认为mTOR或者PI3K或者P10是一个不错的标志物,有的结果却又恰恰相反。
我们也在摸索中前行,因为找到标志物是非常重要的,对临床实践有指导意义。现在我们医院跟外部有很好的合作,即开展二代测序。有了这样的深度检测,我想我们更容易发现需要寻找的那些标志物。随着二代测序的不断开展,标志物的建立有可能会超越现在所说的经典模式,有可能会找到某个旁路的并不受关注的小分子。
会议专题>>>2015年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年会肿瘤内科专场暨 POST-ASCO肿瘤靶向会议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