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811年
彼得・卡伦(Peter Cullen)描述了一例急性脾炎(splenitis acutus),患者血液呈现无法解释的乳白色[1]。
1825年
阿尔弗雷德·韦尔波(Alfred Velpeau)阐述了与白血病相关的症状,并观察到血管内有脓液[1]。
1844年
阿尔弗雷德·多内(Alfred Donné)发现白细胞出现成熟停滞[1]。
1845年
约翰·贝内特(John Bennett)依据显微镜下大量脓性白细胞的积聚,将该疾病命名为“leucocythemia”。同年,鲁道夫·维尔乔(Rudolf Virchow)提出白细胞与红细胞比例颠倒的概念,并于 1847 年将该疾病称为 “leukämie”[1]。
1846年
亨利·富勒(Henry Fuller)首次在活体患者中进行显微镜诊断,确认了白血病的存在[1]。
1900
通过形态学区分髓系与淋巴系原始细胞。为 AML 与 ALL 的分类提供最早的解剖学依据[2]。
1959-1969
1959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ichard Walwick、Walden Roberts和Charles Dekker人工合成了结构优化的
1976
FAB(French American British)分类系统正式提出(M0 M7)。为AML的形态学分型提供统一标准,促进临床试验统一登记。
1995
高剂量阿糖胞苷(HD Ara C)在AML强化治疗中的应用。CALGB研究显示,使用3 g/m2(或更高)剂量的阿糖胞苷能够显著延长无复发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标志着剂量强化策略在AML治疗中的确立。
2001
WHO第三版《血液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发布,首次将形态学、细胞免疫、
2008
WHO第四版修订,加入更多染色体异常与基因突变(如 t(8;21)、inv(16) 等)。进一步细化 AML 亚型,推动分子靶向药物研发。
2016
WHO 第四版最新修订(2016版)发布,强调基因突变(NPM1、CEBPA等)在诊断与风险评估中的核心地位。为精准医学提供最新分类框架。
2017
① Midostaurin获FDA批准用于 FLT3 突变 AML(与标准化疗联合)
② Enasidenib获 FDA 批准用于 IDH2 突变复发/难治性AML
③ CPX 351获FDA 批准用于治疗相关 AML(t AML)或 AML MRC
首批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进入临床,标志AML治疗进入精准时代;CPX 351作为双药脂质体制剂提升老年/继发性AML的生存。
2018
2020
基于VIALE-A与VIALE-C临床试验的关键证据,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或低剂量阿糖胞苷方案获常规批准。该方案适用于新诊断的75岁及以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成人患者,或因合并症无法耐受强化诱导化疗的患者,其在老年AML中的标准治疗地位由此得以巩固。
近年来
AML领域的靶向治疗持续突破,多款新药陆续获FDA批准,包括FLT3抑制剂Quizartinib以及针对IDH1突变的Olutasidenib等。这些药物的获批持续扩充了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分子靶向药物库,使临床治疗选择日趋多元化。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