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世界淋巴瘤日患教周活动圆满落幕:权威专家共话前沿诊疗,点亮患者希望之光
2025-10-09
关键词: 淋巴瘤

引言


每年的9月15日是“世界淋巴瘤日”,旨在提升公众对淋巴瘤的认知、促进早诊早治、规范诊治。值此之际,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延续多年传统,于2025年9月15日至21日开展“点亮生命,淋危不惧——世界淋巴瘤日患教周活动”,邀请院内众多权威专家倾情参与,通过为期一周的每日主题直播,聚焦前沿诊疗进展,为淋巴瘤患者带来更全面、专业的科普教育。本文特将直播精彩内容荟萃如下,以飨读者。


9月15日
点亮生命,“淋”危不惧患教会


活动首日,在邱录贵教授的主持下,刘薇教授、邹鹤松医生分别进行演讲。


刘薇教授以《免疫治疗重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新格局》为题,系统梳理了免疫治疗在淋巴瘤治疗中的最新进展。刘教授从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出发,介绍了近年来以CAR-T细胞疗法和双特异性抗体为代表的一系列“里程碑式”研究成果,表示随着更多临床研究数据的积累与技术的不断成熟,免疫治疗正逐步由探索阶段走向标准治疗路径。


图片


邹鹤松医生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精准治疗路径》为题,全面回顾了DLBCL治疗领域的关键进展。邹医生指出,在一线治疗方面,免疫治疗等新方案不断优化,力求提升初治人群的缓解率与治愈潜力;对于复发难治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多种挽救方案的探索正在推动长期生存的可能,未来将实现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治疗。


图片


9月16日

弥雾有光患教会

在邹德慧教授的主持下,黄文阳教授、刘慧敏教授分别进行演讲。


图片


黄文阳教授以《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一线治疗进展》为题,全面分享了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的流行病学、疾病特点、治疗现状以及前沿进展。黄教授表示,虽然当前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但诊疗理念的更新与表观遗传治疗的发展正在为临床带来更多的希望,广大患者应坚定信心,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不断前行。


图片


刘慧敏教授以《发现即恶性,积极治疗,治愈率达80%——霍奇金淋巴瘤》为题,对霍奇金淋巴瘤进行了深入科普。刘教授表示,霍奇金淋巴瘤虽为恶性肿瘤,但诊断明确、治疗手段成熟,通过规范的系统治疗治愈率可达80%,患者大多能够实现长期生存并拥有良好的生活质量。


9月17日
畅享悦时光患教会

在黄亮教授的主持下,易树华教授、于颖医生分别进行演讲。


易树华教授分享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限周期与持续治疗的抉择》这一主题,表示随着治疗的不断进步,“治愈”已经不是难以达到的目标,例如BTKi联合免疫化疗的长期随访数据中6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已经超过90%,且停药后的数据良好,为临床实现长期生存甚至功能性治愈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片


于颖医生以《最不用惧怕的白血病——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新进展》为题,对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了深入科普,并对近年来国内外的治疗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于医生特别提到,规律的随访复查对于疾病控制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关注长期管理的必要性。


图片


9月18日

淋光相伴患教会

在徐燕教授的主持下,黄亮教授、王婷玉教授分别进行演讲。


黄亮教授以《EB病毒感染与淋巴增殖性疾病》为题,系统讲解了EB病毒在淋巴系统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并结合临床实际,阐述了相应的诊断策略及规范化治疗路径,为提高EB病毒相关淋巴系统疾病的认知提供了重要参考。黄教授强调,系统性的识别和治疗是提升患者预后的关键。


图片


王婷玉教授分享了《新药时代引领滤泡性淋巴瘤长生存》这一专题,全面阐述了滤泡淋巴瘤患者实现“长生存”的路径。王教授指出,随着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新型疗法的不断发展,尤其在“慢病化管理”的理念下,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均有望显著提升,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持续随访,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


图片


9月19日

点亮生命,“淋”危不惧患教会

在刘薇教授的主持下,王齐医生、王轶医生分别进行演讲。


王齐医生以《原发中枢大B细胞淋巴瘤诊疗新策略》为题,围绕疾病概览与发病特征、检查诊断及预后评分系统、诊疗新进展进行了深入阐述,表示随着对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以及CAR-T细胞疗法、BTKi靶向药物等新型治疗方式的开发,未来将实现更精准有效的治疗。


图片


王轶医生介绍了《免疫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这一主题,详细梳理了双特异性抗体、CAR-T等新型免疫治疗手段可能带来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感染风险等,并结合临床实践介绍了针对性的预防与处理策略,帮助患者更科学地面对治疗过程中的不适。王医生强调,及时记录身体变化、主动与医生沟通,是提升治疗安全性的关键。


图片


9月20日

点亮生命,“淋”危不惧患教会

在黄文阳教授的主持下,吕瑞教授、文亚男护士长分别进行演讲。


吕瑞教授以《边缘区淋巴瘤不边缘——浅谈边缘区淋巴瘤及诊疗策略》为题,从疾病概况、常规治疗、治疗进展及功能性治愈、随访及护理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吕教授强调,即使是复发难治的边缘区淋巴瘤依旧有方案选择的余地,新型BTK抑制剂奥布替尼等前沿治疗方案已经投入临床应用,因此患者们无需谈癌色变。


图片


文亚男护士长分享了《淋巴瘤患者家庭护理要点》,指出对于淋巴瘤患者而言,适宜的居家护理能够更好地守护治疗成果,尤其需要对患者免疫抑制的情况加强关注,守护“呼吸道”、保护“消化道”、关注“静脉通道”,并坚持长期随访、定期复查。


图片


9月21日

点亮生命,“淋”危不惧患教会

在易树华教授的主持下,熊文婕教授、阎禹廷医生分别进行演讲。


熊文婕教授以《靶向治疗新突破——走进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为题,对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进行了系统的介绍。熊教授表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疾病罕见,症状多样、诊断困难,临床表现包括淋巴结肿大、贫血、乏力等,一旦出现症状,需要及时前往正规大型医院血液科就诊,以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图片


阎禹廷医生以《免疫靶向时代套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变革》为题,梳理了套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现状及进展。阎教授提到,随着诊疗手段的进步、新药的出现,套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案正在不断优化,平均生存时间已经超过6年,关键在于积极面对、坚持治疗、接受规范治疗。


图片


结语


在为期一周的患教活动中,众多权威专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全面讲解了各亚型淋巴瘤的诊疗进展与前沿研究,不仅帮助患者更好地认识疾病、把握治疗机会,也传递了科学抗癌、理性应对的正向力量。通过专业与温度兼具的知识传递与情绪支持,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持续推动“医患共建”的健康生态,让患者在治疗的道路上不再孤单。“点亮生命,淋危不惧”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份承诺——用专业点亮希望,用陪伴照亮前路。在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每一位患者都值得拥有更有希望的明天。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