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立农教授团队研究硕果:1型糖尿病与“沉默”的心脏异常!
2025-09-30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心力衰竭HF)是1型糖尿病T1D)的一种早发、高发但往往被忽视的并发症,T1D患者发生HF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将近4倍。HF具有较长的临床前期阶段,根据2022AHA/ACC/HFSA心衰管理指南,心衰前期pre-HF)被定义为患者没有心衰的症状或体征,但是存在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或生物标志物升高证据的状态。处于这一状态的个体发生症状性心衰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明显升高,但常常被漏诊。


超声心动图UCG)作为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查手段,在早期识别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早期通过超声心动图识别处于这一状态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既往的UCG研究主要集中在2型糖尿病和症状性HF有多少T1D患者具有无症状的超声心动图异常,以及有哪些影响因素?这一问题亟待解答。


为了探索T1D患者无症状超声心动图异常患病率,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纪立农教授团队设计了一项回顾性横断面研究,该项研究于2025年9月在国际SCI期刊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IF=10.6)上在线发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杨文枫博士研究生林矗主治医师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蔡晓凌教授纪立农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团队收集了2016年12月至2024年5月期间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或唐山工人医院住院治疗的362名T1D患者的临床数据。主要结局指标为超声心动图异常(参考2022年AHA/ACC/HFSA心衰管理指南,依据超声心动图指标进行定义),并且分为心脏结构异常、左室舒张功能异常两个亚型。研究团队通过修正泊松回归模型、限制性立方样条图(RCS)探索超声心动图异常的影响因素,并且根据亚型分类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以现患率比(Prevalence ratio, PR)及95%置信区间(95%CI)呈现。


  • 在本项横断面研究中,超声心动图异常在T1D患者中的患病率为32.60%。在矫正了年龄、性别、病程、吸烟史、身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后,本研究发现以下因素与超声心动图异常的风险相关(表1):


  • 人口学和生活方式:更大的年龄(PR = 1.04, 95%CI: 1.03 to 1.05)、男性(PR = 1.60, 95%CI: 1.04 to 2.47)、有吸烟史(PR = 1.85, 95%CI: 1.21 to 2.83)、更小的起病年龄(PR = 0.93, 95%CI: 0.88 to 0.98)与超声心动图异常风险增加相关。


  • 体格检查:更高的收缩压PR = 1.014, 95%CI: 1.007 to 1.020)、更高的腰臀比(女性)(PR = 1.022, 95%CI: 1.005 to 1.039)、更高的腰高比(女性)(PR = 1.028, 95%CI: 1.004 to 1.053)与超声心动图异常风险增加相关。


  • 自身抗体、胰岛功能与血糖指标:更高的空腹C肽(PR = 1.23, 95%CI: 1.08 to 1.40)、更高的2小时C肽(PR = 1.08, 95%CI: 1.02 to 1.14)、更低的抗胰岛细胞抗体滴度(PR = 0.97, 95%CI: 0.95 to 0.99)与超声心动图异常风险增加相关。


  • 生化检查:更高的游离甲状腺素(PR = 1.03, 95%CI: 1.01 to 1.05)、更高的游离三甲状腺原氨酸(PR = 1.11, 95%CI: 1.02 to 1.21)、更高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PR = 1.0002, 95%CI: 1.00003 to 1.0004)与超声心动图异常风险增加相关。


  • 合并症与并发症:高血压PR = 1.37, 95%CI: 1.04 to 1.80)与超声心动图异常风险增加相关。


表1.超声心动图异常风险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


另外,在矫正了年龄、性别、病程、吸烟史、身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后,超声心动图异常风险还与收缩压、血清肌酐、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单位体重胰岛素剂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图1)。


图1. 超声心动图异常风险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专家点评
纪立农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本研究以心衰前期(pre-HF)为切入点,系统描绘了住院1型糖尿病患者超声心动图异常的临床特征。此外,本研究还多维度探索了超声心动图异常的相关影响因素,其中有些与既往研究确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一致,比如高龄、男性、吸烟、高血压等;也有一些既往研究较少讨论的因素,包括中心性肥胖指标(WHRWHtR)、胰岛功能(空腹C肽、2小时C肽)、甲状腺激素等。这些发现将有助于更精准地识别T1D患者中处于心衰前期的高风险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为横断面设计,在因果关系推断上存在局限性。本研究未联合NT-proBNP等生物标志物,可能低估早期心脏病变。此外,超声心动结果可能存在观察者偏倚。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研究来验证本研究的发现,为T1D群体心衰的一级预防提供更多证据。


作者简介


杨文枫

  •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在读,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期刊Inflammopharmacology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发表2SCI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药物治疗学、炎症相关代谢性疾病


作者简介


林矗

  •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 从事糖尿病药物治疗学、炎症与自身免疫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eClinicalMedicine、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Diabetes Obesity Metabolism、Pharmacological Research、BMC Medicine等国际医学专业期刊发表30余篇原创性文章,累计引用逾600次

  • 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大学临床医学+X青年专项基金、北京大学医学部“扬帆计划”青年培育基金在内的多项基金


专家简介


蔡晓凌 教授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 主要从事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学、肥胖症药物治疗学的循证医学研究,以及1型糖尿病的治疗和管理。其研究成果发表在eClinicalMedicine、Diabetes Care、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Pharmacological Research、BMC Medicine、Chinese Medical Journal等高质量SCI期刊

  • 兼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委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


专家简介


纪立农 教授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 带领的团队作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和“北京市糖尿病领域临床研究中心”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并担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包括863、重点研发项目及北京市科委重大课题的首席科学家

  • 在国内外一流专业杂志(包括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Nature Medicine、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Diabetes Care、Genetic Medicine、Diabetes、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等)上发表论文600余篇,2020~2024连续5年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2023~2025连续3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