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肾功能永久损害的4点知识,助你远离肾衰竭
2025-10-06
研究显示,经过一年观察,约有15%-20%的急性肾损伤患者会发展为进展型慢性肾脏病,另有20%的患者会出现新发慢性肾脏病。更值得警惕的是,急性肾损伤患者发展为尿毒症的风险增加了近4倍。

在我国,每年约有300万成年患者因急性肾损伤住院治疗。这意味着未来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面临慢性肾病的风险。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一.

为什么急性会变成慢性?

实际上,这个转变过程涉及多个复杂机制。持续的炎症反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肾脏细胞周期的停滞、持续的缺血缺氧状态,以及细胞的加速衰老与凋亡,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个过程可能在短短数月内完成,也可能持续数年甚至十多年。由于肾脏代偿能力强大,早期症状往往并不明显,等到感觉不适时,疾病可能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二.

高危人群:您是其中之一吗?

对于年龄较大、有高血压病史、患有糖尿病心力衰竭的患者来说,急性肾损伤向慢性转变的风险会更高。

如果本身存在蛋白尿低蛋白血症,也需要格外警惕。此外,药物因素不容忽视,研究发现超过40%的急性肾损伤是由药物引起的,包括一些常见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等。

三.

及早发现:关注这些预警信号

及早发现急性肾损伤至关重要。如果您发现自己的尿量明显减少(少于每公斤体重每小时0.5毫升),或者化验单上显示血清肌酐在短期内快速升高,都需要引起重视。

除了传统的血清肌酐检测,医学界现在也在使用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来实现更早期的诊断。这些新型检查手段能帮助医生更早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干预。

四.

三管齐下:预防转变的关键措施

预防急性肾损伤向慢性转变,需要从三个方面系统地开展防护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需要肾友们特别关注。

1

首先是保护肾脏的血流供应

这一点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肾友们需要养成适量饮水的习惯,特别是在炎热天气、剧烈运动后或发热腹泻时更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对于高龄患者、心功能不全者或有特殊情况的患者,补液量要遵医嘱进行个性化调整。
同时,对于可能导致血容量减少的疾病,如出血、腹泻、呕吐等,都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维持适当的血压水平也很重要,血压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

2

其次是避免肾毒性损伤

这是一个常被忽视却极其重要的环节。很多患者喜欢自行服用止痛药,但要知道,包括布洛芬在内的许多非甾体类抗炎药都可能损伤肾脏。

此外,部分中药如关木通、马兜铃等也有肾毒性。
在进行造影检查时,造影剂也可能对肾脏造成伤害,因此必须提前告知医生自己的肾功能状况,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
对于正在接受化疗的患者,更要定期监测肾功能,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感染性疾病也可能损伤肾脏,因此各类感染都要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

最后是确保泌尿系统的通畅

这一点对于预防肾后性急性肾损伤至关重要。

如果出现腰痛、排尿异常等症状,要警惕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结石。

前列腺疾病在中老年男性中比较常见,也可能导致尿路梗阻,因此建议定期进行前列腺检查。

此外,一些肿瘤、血块等也可能造成尿路梗阻,一旦发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

对于已知有泌尿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更要定期复查,遵医嘱治疗。

在执行这些预防措施时,我们还要特别注意一些细节。
比如在服用任何新药前,都应该询问医生是否会影响肾功能;在进行重要检查时,要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肾功能状况;平时要留意自己的尿量变化,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只有这样全方位的防护,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急性肾损伤向慢性转变的风险。

定期随访很重要


如果肾友们经历过急性肾损伤,建议至少进行3个月的随访观察。在随访过程中,医生会对用药进行调整优化,指导避免接触肾毒性物质,同时定期检查肾功能,预防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患者的自我管理之道


合理的饮食调整非常重要,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控制蛋白质和钠盐的摄入,注意补充适量的水分。用药方面要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服用未经医生推荐的药物。此外,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充足睡眠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也不可或缺。

最后要告诉大家的是,急性肾损伤向慢性肾病的转变是可以预防的。通过早期发现、规范治疗、科学随访和良好的自我管理,我们完全可以降低甚至避免这种转变的发生。

本文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诊。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