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丨路瑾教授、傅琤琤教授:超高危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线巩固治疗选择——ASCT or CAR-T?
2025-09-28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图片


尽管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MM)诊疗水平不断提升,但超高危患者的治疗策略仍是临床面临的一大挑战。该类患者疾病进展快、预后差,如何根据个体情况及治疗反应制定个性化方案成为关注焦点。本期“百家争鸣”栏目特别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路瑾教授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傅琤琤教授,就一线巩固治疗选择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还是CAR-T细胞治疗这一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傅琤琤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随着MM治疗理念的不断革新,超高危MM的定义也在持续演进。根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最新标准,超高危MM被定义为存在至少两种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基于本中心的历史数据分析,采用VRd方案或联合ASCT治疗超高危MM患者,其疾病控制时间仅约2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接受联合移植的部分患者,仍会出现早期复发,这表明现有治疗方案在实现长期生存方面仍面临重大挑战。


鉴于上述临床困境,建议将新型免疫疗法纳入到超高危MM患者的治疗策略中。在各类免疫治疗中,CAR-T细胞疗法已展现出显著的治疗优势,包括较高的总缓解率(ORR)和微小残留病(MRD)转阴率。将CAR-T疗法应用于超高危MM患者的一线巩固治疗,有望成为未来临床实践的重要发展方向。


路瑾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在超高危MM患者的治疗策略中,ASCT仍应作为一线标准巩固治疗的首选方案,尤其是双次移植可能为该类患者带来更显著的临床获益。这一治疗推荐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依据:首先,尽管CAR-T疗法在理论上具有潜在优势,但其用于一线治疗的远期随访数据尚未成熟,目前仍缺乏与双次移植对比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数据。其次,ASCT作为一项成熟的治疗技术,已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超过百万例的临床数据支持,其安全性特征已得到充分验证,移植相关并发症的管理经验丰富,移植相关死亡率已降至3%以下。相比之下,CAR-T疗法作为新兴治疗手段,其用于一线治疗时可能出现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等毒性反应,以及继发第二肿瘤(如T细胞肿瘤)等,尚未完全明确,且其治疗相关死亡率可能高于3%。基于上述考量,目前更倾向于在超高危MM患者的一线治疗中采用标准移植方案,而将CAR-T疗法保留至二线及后续治疗阶段。


傅琤琤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基于本团队研究的长期随访(中位随访70个月)数据分析,双打击或三打击MM患者接受CAR-T治疗后的PFS与单打击患者相当,且显著优于既往研究中接受四药联合方案治疗的双打击或三打击患者的预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研究采用的CAR-T治疗方案与常规方案存在显著差异:未使用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FC)预处理方案,而是在ASCT后造血重建阶段进行CAR-T细胞回输。这一创新性设计显著降低了传统CAR-T预处理相关的血液学毒性和CRS发生率,且未观察到ICANS发生,同时实现了CAR-T细胞的高效扩增。


本策略将移植作为预处理手段,不仅有效降低了传统CAR-T预处理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还观察到B淋巴细胞快速恢复与良好预后呈显著相关性。此外,尽管ASCT目前仍是MM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但国内大型医疗中心的移植率仅为36%,且一次移植后接受二次移植的比例不足10%。随着CAR-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可及性的提高,未来CAR-T疗法有望部分替代ASCT,尤其是双次移植的应用场景。


路瑾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傅教授提出的核心观点实质上是"移植联合CAR-T"的综合治疗策略,而非以CAR-T疗法完全取代移植,这充分表明ASCT在超高危MM患者治疗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值得一提的是,每当新型治疗药物问世,移植的地位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但现有临床数据均一致支持ASCT在治疗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


CAR-T疗法与ASCT作为两种不同的治疗手段,均能为患者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二者并非相互排斥的关系。未来的研究方向应着重关注如何将不同治疗模式进行优化组合,通过治疗策略的整合与创新,共同延长患者的总体生存期。


傅琤琤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我完全认同路教授的观点。在MM的治疗领域,我们并非简单地以新模式替代旧模式。尽管随着医学发展,部分治疗模式已逐渐被淘汰,但当前保留下来的治疗方案大多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具有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必须明确认识到,MM至今仍是一种无法彻底治愈的疾病。因此,我们当前的治疗策略是通过不同治疗方案的有序"接力",将更有效的治疗手段进行科学衔接,从而不断延长患者的PFS,最大限度地延长疾病控制时间,最终为患者争取长期生存的机会。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各种治疗手段之间不应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应注重其协同作用与有序衔接。


图片

路瑾 教授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主要进行多发性骨髓瘤、原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淋巴瘤、细胞免疫治疗等的临床以及实验室的研究。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总干事、副会长

北京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会长

北京市血液病质控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组织细胞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副会长兼多发性骨髓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学组副组长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多发性骨髓瘤及相关疾病专业学组副组长

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原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协作组成员、国际骨髓瘤工作组、亚太骨髓瘤工作组委员、国际肾脏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研究组委员


图片

傅琤琤 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浆细胞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分会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委员

女医师协会靶向治疗专委会委员

女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及相关疾病专业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抗癌学会血液肿瘤分会,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分会,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协会浆细胞疾病学组组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常务委员

亚太骨髓瘤网成员

国际骨髓瘤协会成员

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获江苏省卫生厅科教兴卫重点人才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基金。获得过教育部、科技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等。


图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