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胖伤心?细看肥胖症患者的心理干预策略
2025-09-19
关键词: 肥胖

30岁的陈女士,长期饱受肥胖症困扰

情绪时常低落,不愿意出门社交

......



心理问题——肥胖症的“隐形推手”



肥胖症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1],其发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021年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杂志发布的“中国肥胖三部曲--中国肥胖问题系列文章”指出,中国的肥胖问题主要可分为三个层面: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图1)[2,3]。其中,个体心理因素不可忽视。心理健康障碍会导致饮食行为异常和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继而增加肥胖风险[3]

image.png

图1.三层次框架:中国肥胖的群体层面决定因素和个体层面危险因素


不可小觑——肥胖症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绪和心理的障碍是肥胖症的起因之一,也常常成为肥胖症的后果。肥胖症患者中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如抑郁、焦虑和进食障碍[4]。一方面,肥胖症患者的生理机能会受到一定的损害,而心理和生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相互作用,互相影响[5]。另一方面,肥胖症患者除了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行动不便之外,其面临的各方面的偏见与歧视等体重污名是更大的心理困扰来源。“体重污名”对超重和肥胖症患者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可损害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并诱发个体饮食障碍、回避体育锻炼等异常行为[6]。此外,研究发现,在能量过剩的条件下,当弓状核(ARC)中神经肽Y (NPY)水平普遍下降时,阿黑皮素原(POMC)神经元上高亲和力的NPY2R受体仍能够通过主要由刺鼠相关肽(AgRP)阴性NPY神经元释放的NPY来促进食欲,并促进肥胖症发展[7]






不容忽视——肥胖症的心理干预方式



肥胖症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肥胖症的治疗不应局限在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生理层面,还需关注其心理干预[4]。目前,可以采取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心理治疗等措施来改善肥胖症患者的心理状况。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通过调整超重和肥胖症患者的生活环境及心理状态,帮助患者理解和认识体质量管理以及肥胖症及其危害,从而做出积极的行为改变[4]。CBT包括 6-9 次面对面的治疗,每次 90 分钟,涉及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两个主要部分[1]。行为疗法包括健康教育、营养和饮食习惯、体育运动 3 个模块,认知疗法包括识别消极想法和情绪、自动思维、压力管理、问题解决、自尊和身体形象、维持和预防复发共 6 个模块(表1)[1]

表1.认知行为疗法不同模块内容

image.png

CBT 有助于帮助肥胖症患者思考与饮食习惯相关的情绪和消极的自动想法,帮助调节情绪,促进解决问题,以应对难以控制食物的高风险情况,改变自尊和身体形象,以及预防复发的认知策略[1]

人际心理治疗

人际心理治疗是一种以改善患者人际关系为重点的短程心理治疗。肥胖症患者人际关系多较为敏感,其中超重和肥胖症儿童、青少年感受到的压力更大,自我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及自尊水平更低,消极的心理状态会进一步增加超重和肥胖程度。人际关系的改善能够明显提高肥胖症患者的心理、精神状态,具有更低的复发率[4]

家庭及社会支持

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在肥胖症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肥胖症患者打破孤立的关键。借助家庭的力量,可以充分调动肥胖患者本身的内在潜能,形成良好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例如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儿童饮食习惯的形成有很强的协同作用,而家庭干预会降低肥胖症儿童体质量指数、体质量、血压、体脂等生理指标。来自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医护人员及其他社会群体的社会支持通过积极效应、自我价值和行为塑造等模式,也能够对肥胖症患者的健康行为产生积极影响[4]


需要注意的是,对肥胖症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后,应定期进行随访评估,观察干预效果,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并根据患者的变化动态调整心理辅导内容。







结语



综上,肥胖症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复杂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早已提到“到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的行动目标,并建议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8]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肥胖症患者而言,除了心理干预以外,还需根据个体情况采取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手段来管理肥胖症。我国《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出,在制定减重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心理预期,通过医患共同决策,综合使用不同手段,以期获得最佳治疗效果。一般建议所有患者均应接受营养、运动、心理指导作为全程基础管理。根据超重和肥胖症程度、肥胖症相关疾病风险和程度,在基础治疗之上,可采取如下诊疗路径(图1)[1]

image.png

图1.超重和肥胖症诊疗路径[1]


让我们共同努力,关注肥胖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积极治疗肥胖症,推动全社会对肥胖症的全面理解和重视。




CN2500568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