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请勿转载。
2025年9月11-14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血液学学术会议如约而至,以“传承・创新・融合・卓越”为主题,汇聚全球血液学领域顶尖力量,聚焦血液学前沿方向与临床关键问题,搭建起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平台。与会现场,医脉通特邀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兵教授接受采访,谈一谈老年
医脉通
老年FL患者常合并多系统基础疾病、体能状态差异显著。相较于既往共识,《老年滤泡性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对解决“高龄体弱患者治疗不足”与“过度治疗”的临床困境有何实际指导意义?
徐兵教授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FL的流行病学特征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鉴于FL的发病高峰年龄为60岁左右,预计未来我国老年FL患者比例将持续攀升。老年FL患者群体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合并症多样性和机体功能状态的差异性。因此,临床指南强调采用老年综合评估(CGA)体系对这部分患者进行精准分层。对于经CGA评估适合标准治疗的老年患者,可参照非老年患者的治疗方案实施。然而,对于不适宜标准治疗或存在虚弱状态的老年患者,临床决策需在疗效与安全性之间寻求平衡,既要确保有效生存期,又要兼顾生活质量。过度治疗可能导致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而治疗不足则可能加速疾病进展,影响患者生存预后。因此,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老年滤泡性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针对这一临床难题,系统阐述了老年FL患者的评估方法,并依据患者的具体状况,提供了详细的治疗药物选择方案。该共识的实施将有助于临床医师在避免过度治疗的同时,防止治疗不足,对改善老年FL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医脉通
随着BTK抑制剂、PI3K抑制剂等新型靶向药物在老年FL中的应用数据不断积累,2024版共识对这类药物的使用时机是否提出了更细化的建议?
徐兵教授
在FL的治疗领域,新型靶向药物如BTK抑制剂、PI3K抑制剂等的应用进展迅速。然而,在《老年滤泡性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中,我们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基于现有证据进行推荐。目前,关于这些新型药物的循证医学证据主要集中于单药治疗,而联合治疗的相关数据虽在部分临床研究和国际会议上有所报道,但尚未正式发表。因此,共识中仅纳入了单药治疗方案的相关内容。
此外,在药物使用时机方面,我们严格按照药物获批的适应症进行推荐。指南共识的制定旨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规范、可靠的用药指导,因此更侧重于成熟、规范的治疗方案,而对探索性治疗策略的提及相对较少。基于此,新型靶向药物在共识中被推荐用于二线及以上的治疗选择。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这些新型药物的应用已呈现出前移趋势,甚至被尝试用于一线治疗。例如,我们中心采用BTK抑制剂联合
医脉通
关于FL的诊疗与研究,您和团队后续还有哪些重点探索方向或计划推进的项目?
徐兵教授
作为中国滤泡性淋巴瘤工作组的发起成立单位,我们目前正在开展多项FL相关研究,涵盖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及临床研究,旨在进一步推动FL诊疗水平的提升。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聚焦于FL早期进展及转化的关键机制,深入探索其内在的基因突变、微环境改变、表观调控及代谢变化等分子机制。通过系统性研究,我们期望阐明这些因素在FL早期进展及转化中的具体作用,为后续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在转化研究领域,我们致力于筛选新型靶向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并通过体内外研究验证其协同效应,即实现“1+1>2”的治疗效果,同时严格控制其副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将为进一步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奠定基础,推动其向临床应用转化。
在临床研究方面,我们依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正在筹备一项中国大样本FL真实世界研究计划。该计划旨在收集3,000~6,000例中国FL患者的真实世界数据,为国内FL研究者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源,助力我国FL研究的整体进展。在治疗策略上,我们积极探索无化疗方案在初诊FL患者中的应用,以降低治疗相关副作用并提高疗效。同时,针对难治复发FL患者,我们采用HDAC抑制剂、PI3K抑制剂联合治疗及双抗联合治疗等新型无化疗方案,以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我们正从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及临床研究全面推进FL进展,致力于提高FL患者的预后,为FL诊疗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徐兵 教授
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之名医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兼内科教研室主任和内科规培基地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兼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分会副会长兼
中国滤泡淋巴瘤工作组组长
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6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LOOD、JHO等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多篇, 总影响因子超过680分。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