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峰教授谈痛风管理的困境与破局,伏欣奇拜单抗助力痛风患者规范化管理
2025-09-22

《2021年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显示,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数量庞大,约达1.77亿,而痛风性关节炎(GA)患者也超过了1466万,这一疾病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1,2。痛风不仅可造成患者关节损害,亦可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3


尽管传统的治疗手段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仍有部分患者的疼痛等症状未能得到有效缓解,在进行降尿酸治疗期间,仍出现痛风反复发作的情况。近日,我国首个原研白介素(IL)-1β单抗——伏欣奇拜单抗获批上市,为痛风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基于此背景,医脉通特邀曾小峰教授解读我国痛风患者当下的诊疗现状及临床实践中未满足的治疗需求,分析伏欣奇拜单抗在痛风治疗领域带来的新变革,为我国痛风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前瞻性思路,共同推动我国痛风诊疗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图片

曾小峰 教授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Tenured Professor)

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兼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会长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第九、十届)

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及风湿免疫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理事及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英文《Rheumatology and Immunology Research》杂志主编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主编

北京整合医学会副会长兼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首都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研究所所长(西医部)

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及风湿免疫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组织(CSTAR)&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创始人和负责人

亚太风湿病学会联盟(APLAR)前副主席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

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委员会主任委员,风湿免疫科前任科主任


Q

医脉通:目前我国痛风患者普遍面临"反复发作、控制不佳"的困境,部分患者即使接受传统治疗仍难达标。您认为,当前我国痛风规范化诊疗面临的核心挑战是什么?


图片

曾小峰教授:

目前我国痛风规范化诊疗面临着多重挑战。首先是患者群体庞大,据《2021年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显示,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约1.77亿,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超1466万,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1,2


其次是痛风反复发作的患者存在治疗无法“双达标”的难题。痛风的达标治疗涵盖两方面:一是急性发作期的快速消炎镇痛,主要以快速控制关节炎和疼痛为目标;二是间歇期的降尿酸治疗(ULT),以尿酸达标为目标。国际及国内指南要求,一般患者应将尿酸控制在360μmol/L以下,出现痛风石或频繁发作的患者则需控制在300μmol/L以下3,4。然而,近半数患者经传统治疗后疼痛仍未有效缓解5,约60%的患者在一年内反复发作6;痛风患者治疗3个月和6个月的血尿酸达标率分别仅为29.12%和38.20%4。而且约12%-61%的患者在痛风间歇期降尿酸治疗还可出现痛风反复发作,痛风反复发作又会影响患者降尿酸治疗的依从性,进而出现尿酸控制效果不佳的恶性循环7


长期尿酸不达标不仅会导致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关节损害风险增加,还会引发其他合并症。有研究显示,痛风发作频率较高的患者更容易形成痛风石8。痛风反复发作后60天内发生心梗或卒中的风险可增加89%;30天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升高达131%;痛风患者慢性肾脏病(CKD)风险增加4.61倍,反复发作可达10倍,而合并CKD的痛风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的风险也上升57%9-12


此外,痛风患者常合并其他疾病,导致用药受限,治疗不规范。研究显示,约77%痛风患者合并代谢性疾病(如高脂血症、糖尿病、脂肪肝13,而秋水仙碱与降血脂他汀类药物合用会增加肌溶解风险14糖皮质激素会减低降糖药治疗效果,引起血糖升高、代谢紊乱和库欣综合征2,15。约72%痛风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13,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且不能与阿司匹林合用2;约40%的患者合并肾脏疾病,如肾结石、痛风性肾病、肾功能不全、肾衰竭13,16,而秋水仙碱应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谨慎使用,透析者禁用2;NSAIDs在慢性肾衰竭未透析者中应避免使用2。此外,NSAIDs和秋水仙碱的副作用还包括胃肠道损伤2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我国痛风患者治疗难度增大,亟需更精准的治疗策略助力我国痛风患者的规范化管理。


Q

医脉通:针对上述挑战,能否请您谈一谈实现我国痛风患者规范化诊疗的关键策略有哪些?


图片

曾小峰教授:

现行的指南与临床实践中均强调痛风管理需急性期快速抗炎镇痛与间歇期降尿酸治疗并重2


在降尿酸治疗策略的制定上,对于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2次/年)的患者,或虽仅单次发作但合并以下任一条件者,应立即启动降尿酸治疗:年龄<40岁、血尿酸>480 μmol/L、有痛风石或关节腔尿酸盐沉积证据、尿酸性肾石症或肾功能损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90 ml/min]、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血脂紊乱、肥胖、冠心病、卒中、心功能不全。目前临床常用降尿酸药物包括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多替诺雷等,具体药物选择需结合患者肝肾功能及合并症情况个体化制定2


而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原则是快速控制关节炎症和疼痛,建议最好在患者发作24h内开始应用控制急性炎症的药物。痛风急性发作期的传统一线治疗药物包括秋水仙碱、NSAIDs,在上述药物不耐受或疗效不佳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2。但传统药物治疗存在诸多局限性:NSAIDs可能出现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胃肠道风险,引发心血管疾病等严重不良反应;秋水仙碱的存在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如长期使用可能出现肝、肾损害及骨髓抑制。应用糖皮质激素注意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水钠潴留、感染、胃肠道出血、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2。一项针对亚洲成年痛风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使用NSAIDs治疗的患者中,高达72.1%的患者出现痛风控制不佳(12个月内≥2次痛风发作),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有30.4%出现痛风控制不佳17。因此临床上亟需可长期控制炎症,减少发作频率,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Q

医脉通:近期上市的伏欣奇拜单抗作为新型痛风抗炎镇痛药物,以其快速、长效、安全的特点受到关注。请您谈谈该药物上市对我国风湿免疫疾病治疗领域及痛风规范化诊疗方面的影响?


图片

曾小峰教授:

IL-1β是一种强效的促炎细胞因子,其在痛风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炎症反应的启动和维持中。IL-1β的产生通常需要两个步骤:首先,通过“启动”信号(Toll样受体TLR配体)激活核苷酸结合结构域、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其次,通过“激活”信号单钠尿酸盐(MSU)触发caspase-1的裂解,从而激活前体形式的IL-1β,使其转化为活性形式并释放到细胞外(图1)18。随后迅速引发炎症级联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募集、趋化因子的释放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19
图片

图1. 痛风发病机制



针对这一关键致病机制,我国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物——伏欣奇拜单抗应运而生。它作为抗IL-1β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可直接作用于IL-1β,阻止其与相应受体结合,从根本上阻断炎症级联反应。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20,伏欣奇拜单抗在痛风急性发作患者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伏欣奇拜单抗可快速起效,72小时疼痛VAS评分改善与复方倍他米松组相当。6个月内,与复方倍他米松组相比,伏欣奇拜单抗组首次复发风险降低87%,85.3%的患者无复发。在安全性方面,伏欣奇拜组无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复方倍他米松组共有3例患者报告了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


伏欣奇拜单抗关键性研究成果的发布及获批上市,直接推动了我国痛风诊疗规范的升级,2025年7月在国际风湿病学领域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heumatic Diseases发布的《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24)》首次将IL-1抑制剂列为痛风反复发作且常规治疗无效患者的推荐方案21


近年来,我国风湿免疫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均取得了长足进展,临床诊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规范化诊疗中心建设项目(COE项目)是提升我国风湿免疫疾病整体诊疗水平的重点项目,目前已覆盖包括痛风在内的5个病种,旨在通过规范化管理风湿免疫疾病,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对风湿免疫病尽早进行筛查诊断、精细的临床分型、精确的预后评估及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已经成为本领域研究的热点和亟待攻关解决的重大课题22。伏欣奇拜单抗的上市不仅填补了传统治疗无效患者的空白,更推动了痛风从“症状管理”向“对因治疗”的战略转变,也助力了痛风患者的精准治疗。相信随着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中国近1500万痛风患者有望告别“反复发作、控制不佳”的困境,迈向“精准抗炎、长效控制”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https://www.szyy.com.cn/sys-nd/1340.html
2.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共识专家组。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 [J] . 中华内科杂志,2017, 56 (3) : 235-248.
3.徐东,等。痛风诊疗规范 [J] . 中华内科杂志,2023, 62 (9) : 1068-1076.
4.田新平,曾小峰。加强痛风的长期规范化管理改善痛风患者的长远预后 [J]. 中华内科杂志,2016,55 (11):829-830.
6.Fenando A, et al. Gout[M]. Updated 2024 Feb 12.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5 Jan-. https://www.ncbi.nlm.nih.gov/sites/books/NBK546606/
7.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 (2019)[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 36 (01):1-13.
8.Lu B, et al. Risk factors of ultrasound-detected tophi in patients with gout. Clin Rheumatol. 2020 Jun;39(6):1953-1960.
9.Cipolletta E,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Gout Flare and Subsequ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Among Patients With Gout[J]. JAMA. 2022 Aug 2;328(5):440-450.
10.Cipolletta E, et al. 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With Gout Flares[J]. Arthritis Rheumatol. 2023 Sep;75(9):1638-1647.
11.Yu KH, et al. Risk of end-stage renal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gout: a nationwide population study[J]. Arthritis Res Ther. 2012 Apr 18;14(2): R83.
12.Im PK, et al. Hyperuricemia, gout and the associated comorbidities in China: findings from a prospective study of 0.5 million adults.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5 May 14;58:101572.
14.Sabanis N, et al. Rosuvastatin and Colchicine combined myotoxicity: lessons to be learnt. CEN Case Rep. 2021 Nov;10(4):570-575.
17.Oka P, et al.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gout control among adult Asians: a real-worl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Front Med (Lausanne). 2023 Sep 7;10:1253839.
18.Crișan, T.O., Crișan, T.O., Wetzels, R., Netea, M.G., & Vlad, A.M. (2017). Mechanisms of autoinflammation and therapy targets in Gout.
19.Khameneh HJ, et al. C5a Regulates IL-1β Production and Leukocyte Recruitment in a Murine Model of Monosodium Urate Crystal-Induced Peritonitis. Front Pharmacol. 2017 Jan 23;8:10.
20.Xue Y, et al. Firsekibart versus compound betamethasone in acute gout patients unsuitable for standard therapy: A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 Innovation (Camb). 2025 Jul 5;6(8):101015.
21.Mingshu Sun, et al. 2024 Update of Chines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yperuricemia and Gout Part I: Recommendations for General Patients Int J Rheum Dis. 2025 Jul;28(7): e70375
22.https://www.ncrcdid.org.cn/#/auth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