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年会于9月10-14日在济南召开。CSCO长期致力于开展临床肿瘤学继续教育和多中心、多学科、多层次的协作研究,促进临床肿瘤学研究和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别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瓦斯里江・瓦哈甫教授,围绕
医脉通: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虽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标准疗法,但其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保留膀胱功能成为了强烈的临床诉求。想请教您,结合目前的临床指南与您的实践经验,哪些类型的MIBC患者更适合接受保膀胱治疗?
对于非转移性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目前的推荐治疗方案是进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并在术前采用以
需特别注意的是,MIBC具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风险,因此保膀胱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必须对候选患者进行严格筛选。筛选过程中,需从多维度开展综合评估,具体包括肿瘤病灶特征(如病灶数量、肿瘤精准浸润深度等)、膀胱功能状态,以及患者自身的整体身体状况等,通过全面评估为患者匹配最适宜的治疗模式。此外,无论患者最终选择何种治疗方案,治疗后的密切随访均不可或缺,这是动态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的关键环节。
从当前临床指南推荐来看,最大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结合放化疗(即三联疗法,TMT)是保膀胱治疗中的首选策略。此外,在今年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的官方期刊上,国际膀胱癌小组专门针对MIBC患者还提出了关于保膀胱治疗的专项建议,其中明确了保膀胱治疗的理想候选患者标准:需满足 “单灶性临床T2期肿瘤、无肾积水、无多灶性原位癌,且膀胱功能正常”,此类患者接受保膀胱治疗的获益与安全性更具保障。
那么针对保膀胱治疗同样也存在绝对禁忌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存在弥漫性原位癌、多灶性病变甚至无法通过手术切除的患者;膀胱功能已严重受损;既往有盆腔放疗史的患者;合并
在 “理想候选者” 与 “绝对禁忌者” 之间,还存在一些可考虑个体化保膀胱治疗的患者群体。例如临床分期为T3期或T4a期的患者,若仅合并单侧肾积水、或虽存在原位癌但非多灶性,且肿瘤组织亚型不影响TMT 的实施,此类患者可纳入保膀胱治疗的考量范围。但需强调的是,此类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必须在多学科团队(MDT)协作模式下开展—— 通过泌尿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评估患者病情,最终确定患者是否适合保膀胱治疗,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与随访方案。
医脉通:在MIBC患者中,抗体偶联药物(ADC)联合免疫疗法已显示出显著的临床获益。能否请您谈谈这一联合策略的具体临床疗效和核心价值?以及当前主流或指南推荐的联合方案是哪一种?
瓦斯里江・瓦哈甫 教授
在ADC问世之前,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约为15个月。当时的治疗方案以铂类化疗为主,后续可联合免疫维持治疗。此外,国外针对存在FGFR突变的患者可采用
ADC 的出现,尤其是其与免疫疗法的联合应用,显著改善了MIBC患者的治疗效果 —— 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与总生存期(OS)几乎实现翻倍增长,直接推动MIBC治疗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这一联合方案的疗效突破,核心源于ADC药物与免疫治疗的协同作用:ADC能通过精准靶向高效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暴露肿瘤抗原以激活T细胞与抗原呈递细胞,并促使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聚集,最终将 “冷肿瘤” 转化为更易被免疫系统识别的 “热肿瘤”;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则可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进一步激活 T 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二者形成 “精准打击 + 免疫激活” 的双重机制,大幅放大了治疗效果。
在传统化疗方案中,部分患者因无法耐受治疗副作用,却仍保有强烈的保膀胱意愿,此前这类患者往往面临治疗选择困境,而ADC联合免疫治疗恰好为此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国内针对HER2靶点的ADC 联合免疫治疗初步临床研究显示,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已超过60%;对于HER2表达≥3 +或临床分期为T2期的患者,这一比率更可突破80%,为以ADC为基础的保膀胱治疗策略提供了坚实的临床证据支撑。目前,多项探索该联合方案疗效与安全性的III期临床研究正在推进中。
目前获国内外权威指南一线推荐的方案为EV+P(即恩诺单抗联合
综上,ADC 联合免疫治疗为无法耐受传统化疗、且有强烈保膀胱意愿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提供了高效、低毒的新选择;EV+P方案已成为指南一线推荐。临床实践中应结合肿瘤分子特征、患者体能、治疗意愿及经济状态等多维因素,经MDT综合评估后制定个体化方案。
医脉通:对于选择保膀胱治疗的MIBC患者,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肿瘤复发风险。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如何制定科学规范的随访监测策略(包括频率与项目),以最大程度地早期发现并处理复发?
瓦斯里江・瓦哈甫 教授
对于选择保膀胱治疗的MIBC患者,我们始终强调必须在严格把握适应症的前提下,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明确告知该策略的优势与风险,以支持其作出审慎的决定。其中,患者良好的随访依从性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此外,即便患者对综合治疗表现出良好的临床和病理反应,仍需明确其始终存在潜在的复发风险。因此,长期、规律且严密的随访至关重要,随访检查项目应以
一、随访监测策略
今年,国际膀胱癌小组针对MIBC保膀胱治疗患者的随访监测,制定了专项策略,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
1、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以腹部及盆腔CT或
治疗后2-3年,每3-6个月进行1次;
随后,每年至少进行1次,持续至少5年。
2、膀胱镜与尿细胞学检查
膀胱镜检查与尿细胞学检查是膀胱癌随访的核心手段,具体频次建议如下:
治疗后前2年,每3-4个月进行1次;
随后,每6月进行1次,持续5年。
从长期管理角度,强烈建议患者在治疗后坚持每年1次膀胱镜检查,实现终身随访监测。
二、复发后的处理原则
随访中若发现患者复发,需首先明确复发类型(非肌层浸润性复发或肌层浸润性复发),并采取对应处理措施:
1、若为非肌层浸润性复发:可考虑再次行保膀胱治疗,在膀胱癌电切手术后,可联合卡介苗(BCG)或其他药物进行膀胱灌注治疗。
2、若为肌层浸润性复发:需尽快实施挽救性膀胱切除术,并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以控制病情进展。
此外,目前已有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下一代测序等新兴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在相关临床研究中被推荐用于膀胱癌随访监测,但尚未正式应用于临床实践。未来期待此类技术进一步成熟,为膀胱癌患者的随访管理提供更精准的支持。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