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浅静脉曲张 | 围手术期如何规范护理?
2025-09-11

下肢浅静脉曲张(varicose veins of lower extremity, VVLE)是一种常见的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疾病,其发病率高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为了规范VVLE腔内消融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下肢浅静脉曲张腔内消融治疗围手术期护理规范专家共识》于《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上发布,为临床护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


VVLE患者常因早期症状不明显而忽视治疗,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下肢静脉性溃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及深静脉血栓等。传统外科手术方式存在恢复慢、并发症多的缺点,而微创外科手术,特别是腔内消融治疗,因其恢复快、并发症少,已成为主流治疗方式。然而,国内此前尚无针对VVLE腔内消融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规范。基于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联合国内血管外科医护专家,共同撰写了这份《共识》,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规范化指导。


VVLE常见腔内治疗方法


腔内消融治疗方法包括腔内激光消融术、射频消融术、微波消融术、化学消融(硬化剂注射治疗)、机械化学消融术等。这些方法通常会结合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或点状抽剥术进行。麻醉方式一般采用局部麻醉,部分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可采用全身麻醉、基础麻醉或硬膜外麻醉等。


术前护理要点


(一)病情评估


术前需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心理状态、生活自理能力、家庭支持情况等。重点评估患者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久站、久坐等,以及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同时,对患肢进行详细评估,包括临床表现、临床分级(采用CEAP分级系统和VCSS评分)、影像学检查(如下肢静脉彩超)等,以全面了解病情,为制定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二)患肢护理


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避免久站、久坐,控制腹压,肥胖者需控制饮食以减重。


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指导患者穿戴医用二级梯度压力袜,卧床时抬高患肢20 - 30cm,并规律进行踝泵运动,以促进静脉回流。同时,遵医嘱使用静脉活性药物,改善下肢症状。


预防与处理并发症:积极预防和处理静脉曲张性湿疹、下肢静脉性溃疡(VLU)等并发症。对于VLU患者,应采取压力治疗、抬高下肢等基本策略,并注意保护患肢皮肤,避免抓挠和碰撞。


(三)术前准备


皮肤准备:以清洁为主,采用剪毛方式去除穿刺部位毛发,指导患者使用肥皂液清洗患肢。


标记准备:协助医生对曲张静脉进行标记,确保标记位置准确,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术前宣教:向患者讲解术前注意事项,如戒烟戒酒、饮食指导、胃肠道准备等,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压力袜。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相关知识及预后情况,增强患者的信心,减轻其心理负担。


术后护理要点


(一)按麻醉常规护理


根据患者所采用的麻醉方式,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局麻患者需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全麻及基础麻醉患者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并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咳痰及深呼吸锻炼;硬膜外麻醉患者需观察有无头晕、头痛等并发症,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二)体位与活动护理


术后建议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局麻患者术后即可下地活动,卧位时抬高患肢20 - 30cm;全麻患者麻醉未清醒时平卧,头偏向一侧,4 - 6h后无不适可下床活动;硬膜外麻醉患者平卧4 - 6h后无不适可下床活动。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三)饮食护理


遵医嘱指导患者饮食。局麻患者术后即可进食;全麻患者4 - 6h后无恶心、呕吐可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基础麻醉及硬膜外麻醉患者6h后可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四)药物护理


遵医嘱指导患者服用静脉活性药物,如黄酮类、七叶皂苷类和香豆素类药物,以改善下肢静脉回流。药物使用时间一般为3 - 6个月或更长时间。


(五)术后患肢压力治疗


术后常规使用弹力绷带或压力袜进行压力治疗,24h后可拆除弹力绷带,继续穿戴压力袜至少1个月。术后1周内坚持24h穿戴弹力袜,1周后可调整为白天穿戴,夜间脱下。


(六)疼痛护理


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协助患者采取预防疼痛的体位,并遵医嘱预防性使用镇痛药物,同时评价药物使用效果。


(七)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术后出血:术后12h内出血较为常见,但出血量一般不大。预防策略包括术后穿刺点妥善加压,动态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征象。一旦发现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并加强活动指导宣教。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术中损伤、血液高凝、包扎不当等因素有关。预防策略为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卧床时进行踝泵运动,遵医嘱使用物理预防措施。护理策略为密切观察患肢有无异常情况,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


下肢水肿:常见原因为静脉性瓣膜功能不全或静脉主干回流阻塞。预防策略为指导患者避免久站、久坐等,抬高患肢,进行踝泵运动。护理策略为根据水肿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如抬高患肢、使用静脉活性药物等。


皮肤热损伤:主要见于激光、射频和微波腔内闭合大隐静脉时。预防策略为术前准确标记曲张静脉,术中准确控制光纤导管。护理策略为根据热损伤程度进行创面处理,必要时使用外用抗菌药物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神经损伤:主要原因为机械性损伤或热损伤。预防策略为术前做好相关评估,减少术中对神经的损伤。护理策略为做好术后宣教,根据损伤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切口感染:主要原因包括无菌操作不严格、高龄、肥胖、糖尿病等。预防策略为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血糖,纠正营养不良。护理策略为一旦感染,进行清创、引流等处理,并选用抗生素。


出院指导


(一)出院宣教


指导患者保持伤口干洁,定期换药。观察患肢有无异常情况,若出现不适表现,随时就诊。出院后遵医嘱穿戴压力袜至少1个月,详细讲解压力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饮食及活动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膳食,避免肥腻食物,防止便秘。戒烟戒酒,注意休息。适当活动,避免剧烈运动,避免久坐久站。伤口未愈合前,避免游泳、泡温泉等活动。


(三)复诊指导


指导患者遵医嘱复诊,推荐术后1周和1、3、6、12个月门诊复查,不适随诊。


(四)用药指导


遵医嘱使用抗凝药及静脉活性药物,术后通常服用3 - 6个月。对于合并静脉血栓或血栓风险较高的患者,可适量使用抗凝药物3 - 5d。对于合并静脉炎或VLU的患者,可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3 - 5d。服用过程中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征象。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