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荡荡的候诊区,零星坐着几个玩手机的人,护士站前不再排起长队,专家号居然当天还能挂上——这不再是疫情期间的特殊景象,而是如今许多医院的日常。
七、八月份是绝大多数医院的淡季,但是,许多地、市级医院,甚至省、市级医院,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出现了诊疗量和手术量双降的情况。
医院亏损或倒闭的新闻也日益增多。
忧虑之余,许多医务人员提出了共同的疑问:病人都去哪儿了?
人口结构与疾病谱的逐渐转变
出生率断崖敲响产科丧钟,慢性病浪潮重塑医疗版图——当疾病谱系转身,医院怎能原地踏步?
年轻人婚育观和家庭观的转变,像一只扇动翅膀的蝴蝶,正悄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连锁反应的第一个后果就是出生率的下降。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约902万,2024年约954万,而2025年全年新生儿出生数量预计可能只有757-806万,或将跌破800万大关。
出生率的断崖式下跌,直接导致与产儿科相关的产业链(产科门诊、分娩、新生儿护理、儿童保健等)业务量急剧萎缩,相关科室不得不优化,人员被迫转岗。
一方面是出生率的下降,另一方面是老龄化的进程加速,使疾病谱从急性传染病向慢性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阻肺等)转变。
慢性病的管理是长期、门诊为主、住院为辅,这与过去以急性病住院治疗为主的医院收入模式产生了矛盾。
政策之手,引导患者分流与下沉
DRG/DIP不是紧箍咒,而是转型指挥棒;分级诊疗非理想国,而是生存必答题。
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彻底改变了医院的盈利模式。从前“多做检查、多开药”就能增加收入,现在每个病种都有预先设定的医保支付额度,超额部分由医院自己承担,倒逼医院主动控制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诊疗行为。
许多医生同行坦言:“现在接诊患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在DRG额度内完成诊疗,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用最好的药、做最全的检查’。”
分级诊疗政策经过多年推进,也已经开始显现效果。
许多常见病、慢性病病人更多选择在社区医院、或县市医院就诊,而不是像以前像潮水一样往大医院涌。
经济寒流,冻结部分医疗需求
钱包的厚度,决定就医的选择;生存的压力,冻结了手术台上的刀光。
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已经渗透到医疗领域,当家庭预算紧张时,医疗这种“弹性需求”最容易被打折扣。
择期手术首当其冲成为被推迟或取消的对象,小病拖、大病弃的情况也更加普遍。
有患者表示:“现在除非是实在熬不下去的病,否则能忍就忍了。工作不稳定,请病假做手术的风险太大。”
肿瘤治疗自费项目较多、总体花费较高,一些晚期患者在确诊后,综合权衡之下,也常常选择放弃。
市场分流,患者选择多元化
线上问诊分流就医需求,专科民营抢滩消费蓝海——围墙内的医院,听见市场破门声了吗?
便捷是王道,体验即竞争力。
医疗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悄然改变,患者有了更多元的选择。
互联网医疗已经承接了大量轻症患者的首诊需求。
数据显示,某领先互联网医疗平台2023年日均问诊量已突破200万次,这意味着一年有7亿多人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在线上得到解决。
民营专科医疗机构也在特定领域分流患者。
像种牙、近视手术,很多人还是更愿意去民营口腔医院和眼科医院,服务好,又不用排长队。
虽然近期民营医疗也面临挑战,但在消费医疗领域,它们仍然凭借服务体验和专业定位吸引着中高收入人群。
资源重构,虹吸与闲置并存
顶流医院虹吸如巨鲸吞海,普通三甲困守似孤岛求生——资源马太效应,生存两极分化突显。
在整体诊疗量下降的大背景下,医疗资源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重构。
顶级医院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2023年的门诊量和手术量依然保持增长,甚至创下历史新高。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通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业务量下滑。
“大病治不了,小病不想治”是这些医院面临的共同尴尬。
某地市级三甲医院院长感慨:“和顶尖医院拼技术,我们拼不过;和基层医院拼服务和价格,我们又没优势。”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正是医疗市场正在洗牌的明显信号。
健康观念转变,从治病到防病
预防的筛子越织越密,大病的病人越筛越少——釜底抽薪,医院遭遇健康觉醒时代。
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医疗需求的结构。
预防优先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每年坚持体检的人越来越多,疾病早筛正在成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
通过早期发现和干预,避免发展成大病,这实际上减少了后期对大型医院的需求。
主动健身、减重的人越来越多,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客观上也降低了患病的风险和就医的次数。
转型之路,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么进化,要么出局,转型不是选修课,而是生死劫!
压力之下,不是崛起,就是消亡。
面对患者流失的压力和营收下降的风险,医院踏上了探索转型之路。
发展特色专科成为许多医院的共同选择。开设心理咨询、睡眠门诊,开展减重手术、整形手术,成了适应新形势下开辟的首批创新业务增长极。
向康复、护理、医养结合领域延伸是另一条出路。不少医院成立康复医学中心,专门接收从各大医院转诊过来的急性期后患者。虽然单个患者的收入降低了,但周转更快,总体效益还不错。
经营重压之下,许多医院都不约而同加大了互联网宣传和自媒体建设的力度,背后的逻辑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以前是被动等待患者上门看病,现在是主动吸引患者前来就医。
医院走廊的灯光依然明亮,却不再映照出摩肩接踵的人群。
一些医生终于有时间耐心问诊,和研究病例。护士们脚步不再匆忙,能够细致地完成每一项操作。
这场看似危机的变化,正在倒逼中国医疗体系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治疗为中心转向健康为中心。
无法适应这种变化的医院将悄悄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没有降不下的成本,只有转不了的观念;没有消失的病人,只有重构的生态。
门诊量和手术量的“双降”,或许正是中国医疗体系走向成熟必须经历的一场成人礼。
来源:“温柔医刀”微信公众号,作者:春哥
原标题:《诊疗量和手术量双降,医院亏损,科室转型,病人都去哪儿了?》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