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冰教授:《PNH补体抑制剂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正式发布,全方位规范化指导PNH抗补体治疗
2025-08-29 来源:医脉通

微信图片_2025-08-28_143923_430.png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后天获得性溶血性疾病,由于 PIGA 基因突变,在免疫失调微环境下克隆增殖,导致红细胞被补体系统攻击,进而引发溶血等系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近年来,随着补体抑制剂在中国陆续获批上市,PNH领域迎来了里程碑式的治疗变革。然而,面对长期甚至终身的补体治疗,国内尚无针对补体抑制剂治疗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在此背景下,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制定了《PNH补体抑制剂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旨在规范补体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优化PNH患者的全程管理。基于此,本文邀请北京协和医院杨辰教授分享该共识的发布背景、核心亮点及临床意义,并特邀北京协和医院韩冰教授发表真知灼见,以期为PNH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PNH治疗进入补体抑制剂时代,亟需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建议


PNH是一种罕见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该病源于基因突变导致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连蛋白的丢失,使PNH红细胞被补体攻击,进而引发系列与溶血相关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由于传统治疗方案无法解决补体系统被异常激活的级联反应,在缺乏补体抑制剂的时代,PNH患者的整体生存较差,5年和10年的生存率分别约为72%和50%1


近年来,补体抑制剂的出现改变了PNH的治疗格局,通过阻断补体级联反应通路,有效控制PNH的溶血及相关症状,患者5年生存率升高至95.5%2,已成为治疗溶血性PNH的一线疗法。然而,补体抑制剂均需长期甚至终身使用,目前国内尚无针对补体抑制剂治疗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亟需制定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和全病程管理建议,以提升临床获益并降低治疗风险。基于此,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专家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与临床实践经验,制定了《PNH补体抑制剂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师为PNH患者提供规范化的抗补体治疗和管理建议。


综合各国PNH指南共识,明确补体抑制剂治疗的指征与时机


虽然在多个补体抑制剂治疗PNH的临床研究中,常以PNH克隆>10%和乳酸脱氢酶(LDH)≥1.5倍正常值上限作为筛选入组标准,但在实际启动补体抑制剂治疗时,实验室指标并不是唯一条件。补体抑制剂治疗时机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实验室指标与临床症状。此外,由于有些症状是非特异性的,可能并非归因于PNH,需谨慎仔细权衡。综合各国PNH指南和共识的建议,共识建议:


经典型以及合并骨髓衰竭的PNH:伴有明显溶血和/或相关症状,可启动补体抑制剂治疗;


亚临床型PNH:应密切监测PNH克隆变化及临床症状的发展及转归,当出现溶血和/或相关症状时,可启动补体抑制剂治疗。


9f80f6da047cd20583cfa67d3796b321.png

各国补体抑制剂启动时机推荐


PNH治疗目标不断演变,HGB正常化是新目标


末端补体抑制剂的治疗目标是控制血管内溶血(IVH)并延长生存。随着近端补体抑制剂的出现,临床试验的终点已从LDH下降,演变为包括提升血红蛋白(HGB)水平、减少输血需求、LDH降低至较低水平、改善疲劳等复合终点。HGB改善甚至正常化,是新型补体抑制剂追求的治疗目标。


对于未接受补体抑制剂治疗的PNH患者,目前中国已获批口服的近端补体抑制剂伊普可泮以及末端补体抑制剂依库珠单抗可伐利单抗等药物。对于已经常规接受C5抑制剂治疗的PNH患者,如果出现疗效不佳,如血管外溶血(EVH)、突破性溶血(BTH)或不耐受等,可以转换近端补体抑制剂伊普可泮。


结合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指标,制定PNH补体抑制剂治疗策略


目前已在中国获批上市的末端补体抑制剂包括靶向C5的依库珠单抗和可伐利单抗,而近端补体抑制剂则有补体B因子抑制剂伊普可泮。不同补体抑制剂的治疗推荐如下:


对于未经抗补体治疗的成人PNH患者,满足IVH证据,且出现PNH相关临床症状时,即可启动抗补体治疗(证据等级:高;推荐级别:强)。

对于既往接受依库珠单抗治疗后有残存贫血的PNH患者,需要谨慎分析贫血原因,如有EVH证据(如Coombs试验阳性、PNH红细胞膜上出现C3片段沉积、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等),则考虑转换为近端补体抑制剂(证据等级:高;推荐级别:强)。

对于接受依库珠单抗治疗后LDH控制不佳的患者,可能是基因多态性,也可能是剂量不足导致游离C5激活了补体,需要进一步鉴别(证据等级:高;推荐级别:强)。


f8bb25ba4ba97ad969820d508ad605d6.png

补体抑制剂治疗流程图


全方位指导补体抑制剂在PNH治疗中的规范化管理


共识围绕补体抑制剂在PNH治疗中的全程管理,从治疗前疫苗接种、补体抑制剂疗程及治疗期间的监测、BTH的处理到特殊人群用药,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建议。


治疗前疫苗接种:


在补体抑制剂的使用过程中,治疗前疫苗接种至关重要。鉴于补体抑制剂可能增加荚膜细菌感染的风险,PNH患者在接受补体抑制剂治疗前2周,必须完成疫苗接种,尤其是脑膜炎奈瑟球菌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对于转换补体药物的PNH患者,如果仍处在疫苗保护期限内,则不必重新接种疫苗,临近保护期后补种疫苗即可。


补体抑制剂疗程及治疗期间的监测:


补体抑制剂均需长期不间断用药。补体抑制剂不能解决突变导致的GPI锚蛋白缺陷,在治疗期间,GPI缺陷的红细胞大量堆积,一旦停药,会导致溶血的复发。在治疗期间,临床应常规监测血液学情况(如HGB、网织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生化指标改善(如胆红素、铁蛋白、LDH),以评估补体抑制剂疗效。


突破性溶血的处理:


BTH是补体抑制剂治疗中的常见挑战,表现为血红蛋白尿再现、LDH显著升高和HGB水平骤降等,可分为药物代谢动力学(PK)和药物效应动力学(PD)BTH。PKBTH可能是药物有效剂量不足,可通过增加药物剂量/频次、转换或联用其他新型补体抑制剂解决。PDBTH通常较为散发,可能是由于感染或炎症状态引起强烈的补体激活,突破药物的阻断,需要结合补体激活条件,严密监测患者HGB和LDH水平,并根据严重程度决定是否进行补体抑制剂剂量或者频率的调整、联合、补充输注红细胞。


特殊人群用药:


特殊人群使用补体抑制剂时需要格外谨慎。对于计划妊娠或已经妊娠的PNH患者,建议使用补体抑制剂治疗,并维持到产后;对于伴随临床症状的未成年PNH患者,建议启动补体抑制剂治疗,并根据说明书调整用药剂量;对于合并骨髓衰竭的PNH患者,应优先针对骨髓衰竭进行治疗,如伴随PNH相关临床症状,可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抗补体治疗。


专家点评


PNH的治疗已进入新时代,末端补体抑制剂解决了患者的生存问题,近端口服抑制剂在改善溶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生活质量,可以控制BTH和治疗/预防EVH,且用药便利。PNH患者面临长期甚至终身的补体抑制治疗,因此,全方位规范化的PNH治疗与管理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下,《PNH补体抑制剂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应运而生,本共识旨在规范和指导不同补体抑制剂在PNH领域的临床应用。共识明确了PNH补体抑制剂的治疗指征,阐述了PNH治疗目标的演变过程,并对不同类型的补体抑制剂进行分类并给出推荐意见。此外,共识对补体抑制剂治疗的全程管理以及特殊人群用药,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与建议。


未来,PNH治疗将基于患者自身因素(年龄、合并症、个人偏好、社会和工作活动、预测依从性等)和疾病特征因素(严重程度、BTH和EVH的发生、合并骨髓功能衰竭等)选择合适的补体抑制剂,甚至联合不同机制的药物(如上下游补体抑制剂联合、补体抑制剂与免疫抑制剂、血小板受体激动剂联合等),以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专家简介

1756437222440811.jpg

韩冰 教授

博士,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红细胞疾病组组长

国际IPIG工作组核心成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组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罕见病学组PNH组长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红细胞疾病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MDS和MPN工作组第二届委员会副组长

中国女医师协会MDS疾病组副组长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红细胞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检验医学分会细胞形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分会红细胞疾病诊断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老年血液分会常委

世界中医药联盟常务理事

北京罕见病学会委员


1756436927117392.png

杨辰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第一批百人计划学员,UCSF访问学者

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中西医结合血液学专委会委员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协和罕见病MDT成员、药物不良反应分会委员

专业方向:血液肿瘤、红系疾病


审批码FAP0046677-100102,有效期为2025-05-20至2026-05-19,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