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巍教授专访:协同增效、标本兼治,中西医结合解锁腰背肌筋膜炎诊疗新篇章
2025-08-28 来源:医脉通疼痛科

腰背肌筋膜炎是指腰背部筋膜及肌组织的病理性改变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的弥漫性钝痛,是一种常见慢性疼痛疾病。中西医结合腰背肌筋膜炎具有其独特优势。在“中国麻醉药品协会缓和医疗专委会成立大会暨北京医学会疼痛专委会2025学术会议暨北京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2025学术会议”上,医脉通特邀河北省中医院郝巍教授,围绕中西医结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等相关内容分享真知灼见,郝巍教授详细介绍了中西医对腰背肌筋膜炎病因和发病机理的不同认识、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在技术和理念上的未来发展方向。



医脉通:在病因和发病机理方面,中西医对腰背肌筋膜炎的认识有何不同?临床上常用的中医和西医治疗方案分别有哪些?


郝巍教授:

腰背肌筋膜炎,又称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好发于骨骼肌的一种无菌性炎症。本病以皮下结节或条索状粘连为病理特征,临床上表现为腰背部弥漫性钝痛或酸痛,肌肉僵硬、紧张,可触摸条索或结节,对结节进行触压可引发强烈酸胀痛及局部抽搐的现象,严重时可出现活动受限。据国外疼痛中心报道,软组织源性的疼痛患者中MPS发病率占 85%,肌肉骨骼性的疼痛患者中MPS发病率占 30%-85%。我国的MPS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发病率高达 9.57%。


目前针对MPS的治疗方案较多,其中非手术疗法占据主导地位。现代医学主要采用药物干预,虽然能在短期内减轻疼痛症状,但对疾病的控制有限。药物治疗主要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和肌松剂等进行干预。由于本病病程迁延且易反复发作,患者常伴发焦虑、抑郁,因此抗抑郁药物也逐渐被纳入本病的治疗方案中。封闭治疗激痛点也是临床常用方法,但长期疗效一般。


中医认为MPS属于“经筋病”“痹证”“筋伤”等范畴。多为感受风寒湿邪,或劳损、外伤而导致瘀阻经络,或先天不足致经筋不荣、筋脉挛缩。解剖学中,MPS发病部位符合足太阳经筋循行部位,因此MPS属于“经筋病”中的足太阳经筋之病。风寒湿邪痹阻经筋则产生“筋结病灶点”,西医称为 “激痛点”,因此灭活筋结病灶点成为治疗MPS的关键。《灵枢·经筋》云:“足太阳之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所以,燔针劫刺治疗是中医治疗筋膜炎不错的选择。


医脉通: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将中医的“整体辨证”与西医的“精准诊断”相结合,实现1+1>2的治疗效果?


郝巍教授: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靶向协同:西医精准定位炎症靶点(如超声引导治疗),中医整体调节体质(如温阳药物改善微循环)。


标本兼治:西医快速抗炎镇痛,中医解决根本病机(如脾肾阳虚)。


减少副作用:中药减少激素用量,西医监测避免中药肝毒性(如定期检查肝功能)。


医脉通:展望未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您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在技术和理念上会有哪些新的发展方向?


郝巍教授:

首先,整合“筋膜链”与“经络学说”:西医的筋膜链(如Thomas Myers理论)与中医的经络循行(如膀胱经)相互印证,设计“筋膜松解术+经络推拿”的综合手法。


其次,状态动态监测:通过可穿戴设备(如智能腰带)监测腰背肌电活动、温度变化,结合中医“未病先防”理念,预警筋膜炎复发风险。


第三,个体化与标准化协同:

①制定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CP):制定分阶段治疗方案(急性期/慢性期),西医侧重病理分级(如超声分级),中医侧重证型演变(如从“血瘀”到“肝肾亏虚”)。

②大数据驱动的精准用药:建立患者基因多态性(如COX-2基因)与中药代谢(如附子毒性敏感性)的数据库,优化药物组合。


第四,自然疗法与科技赋能的平衡:

①虚拟现实(VR)导引训练:将八段锦、易筋经等传统导引术融入VR康复系统,实时纠正动作姿势,增强依从性。

②生态医学观:结合环境医学(如湿度、温度对筋膜的影响)和中医“天人相应”理论,提供生活方式干预方案。


专家简介


郝巍.jpg

郝巍 教授

河北省中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疼痛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科协第二批智库专家

中国麻醉药品协会缓和医疗专委会 副主委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麻醉与围术期医学专委会 常务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术期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非心脏手术麻醉分会 常务委员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 常务理事

中国针灸学会针麻分会 常务委员

河北省医学会 理事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术期医学与疼痛专委会 主任委员

河北省医药行业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河北省疼痛学会围术期镇痛专委会 副主委

河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围术期医学专委会 副主委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