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鸿生教授专访:攻坚克难、任重道远,畅谈心源性猝死的早期预警与综合防治 | OCC 2025
2025-08-28 来源:医脉通心血管

心源性猝死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测性,但研究表明,许多患者在发病前存在潜在的可识别风险因素。如何通过综合评估和干预手段实现早期预警,是降低心源性猝死发生率的关键。在第十九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5)期间,医脉通特邀请美国华裔心脏协会(CNAHA)郭鸿生教授进行专访,围绕心源性猝死的早期预警和防治策略分享宝贵经验。郭教授表示,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高且突发性强,尤其对于无明确心脏病的个体,风险评估极具挑战性,未来加强公众急救体系建设,提升心源性猝死的院外抢救成功率仍任重而道远。



医脉通:目前,心源性猝死的流行病学现状如何?在临床实践中能提前识别心源性猝死吗?


郭鸿生教授:

心源性猝死发病率较高,美国心源性猝死年发病高达数十万例,全球报道超百万例。其发作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尤其首次发病时往往缺乏明确前驱症状。特定人群风险显著增高,例如心肌梗死后合并心功能降低的患者。对于此类患者的风险评估虽非尽善尽美,但具有一定基础。例如,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如≤35%,符合一级预防指征者需考虑进行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然而,对于无明确已知心脏病的个体,心源性猝死风险识别极具挑战性,其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被忽视或未能意识到其与心脏的潜在关联,这种情况在临床实践中非常常见。


医脉通:对于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当前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效果如何?


郭鸿生教授:

在特发性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方面,由于对其病理机制认识尚不充分,药物治疗作用有限,目前尚无普适性药物能有效降低普通人群的心源性猝死风险。然而,在特定患者群体(如心衰患者)的心脏护理方面,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在改善心脏整体管理、降低包括心源性猝死在内的心脏性死亡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上应用的药物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各异。对于明确具有心源性猝死高风险、符合一级预防指征的患者,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严格遵循医嘱进行长期药物治疗。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可显著改善心功能,从而有效降低心源性猝死风险。


医脉通:在心源性猝死的防治中,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风险分层制定个体化的多模式干预策略?未来,对于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整体的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和抢救效果,您有何展望?


郭鸿生教授:

多模式干预策略需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风险分层个体化实施。对于基础风险显著增高的患者,优化药物治疗(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以改善心功能并降低风险至关重要,强调长期治疗依从性。


面向公众层面,核心策略包括:提升整体健康水平,如倡导健康饮食、规律锻炼以降低整体风险;以及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包括如何实施心肺复苏(CPR)以及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由于心源性猝死常发生于院外公共场所,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希望高度依赖于现场第一反应者的及时有效干预。及时有效的干预是赋予患者“第二次生命”的关键。干预时间至关重要,每延迟一分钟复苏,死亡率约增加10%。超过7-8分钟,生存希望将极其渺茫。因此,我们一直强调要珍视“第二次生命”的机会。尽管我国已经在公共场所配置AED、制定“好人法”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击者实施CPR的比例及AED使用率仍有巨大提升空间。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我个人也一直致力于提高公众对心源性猝死的急救意识和技能掌握程度。期待未来,能够完善公众急救体系建设,提升CPR与AED的普及率和应用能力,以及时有效地挽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生命。


专家简介


1.jpg

郭鸿生 教授

美国华裔心脏协会(CNAHA)前主席(2016-2017)

内科学、心血管疾病、临床心脏电生理学专家

2018年加入华盛顿凯瑟医疗中心,此前先后在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帕克・尼科莱特医疗服务中心心脏与血管中心、俄勒冈心脏病学中心执业多年

专攻心脏电生理学,在哈佛大学、西北大学、洛约拉大学和爱荷华大学任职期间,发表了多篇同行评审期刊论文和书籍章节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