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录贵教授、李建勇教授:结构优化赋能,SEQUOIA研究证实泽布替尼为初治CLL患者带来长生存获益
2025-08-07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泽布替尼

导读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是一种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以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脾脏和淋巴结聚集为特征1。近年来,随着以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为代表的靶向药物问世,CLL的治疗模式从以免疫化疗(CIT)为主转变为靶向治疗,患者的预后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然而,CLL无法治愈1,实现长期生存仍然是疾病主要的治疗目标。SEQUOIA研究更新的5年随访数据显示,新一代BTKi泽布替尼一线治疗CLL患者5年PFS率达75.8%2,为此,医脉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邱录贵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建勇教授围绕CLL治疗现状、泽布替尼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分享真知灼见。


“无化疗时代”下一站:优化BTKi一线治疗策略,延长患者生存期


在BTKi问世之前,CLL的标准治疗包括化疗、免疫治疗等3,近年来,CLL在疾病生物学和新型靶向治疗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显示,与免疫化疗相比,以BTKi持续治疗方案为代表的靶向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PFS和OS,逐渐成为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选择,CLL治疗模式也转变为靶向治疗,正式迈入了无化疗时代4


然而,目前CLL仍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往往如慢性病一样进行长期治疗,延长生存期依旧是患者重要的治疗目标之一;并且CLL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患者通常身体较为虚弱且伴多种合并症,对治疗的耐受性亦有限,易导致治疗中断1,5,影响长期治疗效果。因此,如何在综合考虑患者自身、治疗安全性以及治疗目标等因素的前提下5,优化BTKi的一线治疗策略,提高治疗的持续性,减少疾病进展和复发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


高选择性和持续抑制效果,泽布替尼结构优化赋能长生存


CLL/SLL是一种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而BTK位于BCR下游,在B细胞存活、增殖和功能的信号通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BTKi可通过阻断BCR下游信号通路,有效抑制B细胞的生长和增殖3。而为了达到持续有效的BTK抑制效果,BTKi的血药浓度须在24小时内维持在IC50以上,这对药物的抑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6。此外临床发现,药物可能因为抑制其他具有BTKi结合半胱氨酸的激酶和靶向BTK介导的细胞过程,超出了BCR信号通路的作用,导致治疗相关毒性风险增加,影响治疗的持续性3


因此临床在研发新的BTKi时,尤其关注药物24h内的血药浓度水平和BTK选择性3,6。而泽布替尼作为新一代BTKi,在24h内的血药浓度水平、靶点占有率和选择性方面均进一步改善:IC50明显降低(0.5±0.0 nmol/L),无论是在外周血还是淋巴结中,泽布替尼临床常用剂量下均可有效维持24h内血药浓度高于IC50,从而保持对BTK的持续抑制6;此外,泽布替尼可通过优化丙烯酰胺结构实现与BTK活性位点(Cys481)的不可逆共价结合,显著降低对TEC、ITK、EGFR等激酶的抑制,为CLL患者在提升治疗的持续性、长期疗效等方面带来了新希望7


SEQUOIA研究5年随访:泽布替尼一线治疗CLL患者5年PFS率达75.8%


那么,新一代高选择性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初治CLL患者中会有怎样的表现?一项全球、多中心、开放标签、III期SEQUOIA研究,共纳入479例无del(17p)的初治CLL/SLL患者,随机接受泽布替尼(n=241)或BR方案治疗(n=238),其中泽布替尼口服160mg,每日两次,每28天为一个治疗周期,直到疾病进展或发生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2


截至2024年4月30日,中位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在疗效方面,泽布替尼组患者的临床获益较BR组显著更优,可实现更长的生存:ORR分别为97.5%和88.7%,中位PFS分别为未达到和44.1个月(P<0.0001,图1),60个月PFS率分别为75.8%和40.1%,中位OS均未达到(P=0.3090),60个月OS率分别为85.8%和85.0%;在调整COVID-19影响后,泽布替尼组和BR组患者60个月PFS率分别为78.7%和40.6%(图2),60个月OS率分别为89.4%和86.8%2


1756280911787404.jpg

图1.总人群PFS


1756280915256230.jpg

图2.调整COVID-19影响后总人群PFS


此外,对于队列2中111例伴有del(17p)/TP53突变的初治患者,泽布替尼仍能实现与无del(17p)突变患者一致的生存获益:60个月PFS率和OS率分别为72.2%和85.1%,校正COVID-19影响后分别为73.0%和87.0%8


SEQUOIA研究队列3:基于泽布替尼的联合方案亦可为初治CLL患者实现深度缓解和长生存


除了单药治疗外,SEQUOIA研究也针对基于泽布替尼的联合方案展开探索,并取得良好的进展。SEQUOIA研究D组纳入114例初治CLL/SLL患者,其中66例TP53异常9。患者在第1周期起接受泽布替尼(160 mg,每日两次)单药治疗,第4周期起联合维奈克拉治疗,持续至第28周期,随后患者继续接受泽布替尼单药治疗直至疾病进展、出现不可耐受毒性或满足uMRD指导的停药标准9


中位随访31.2个月,基于泽布替尼的联合方案为患者实现了较高的缓解和生存获益:ITT人群的ORR达97%(图3),中位PFS和OS均未达到,24个月PFS率为92%(图3)24个月OS率为96%;并且无论患者是否存在TP53异常,基于泽布替尼的联合方案均能实现一致的高缓解和生存获益,伴或不伴TP53异常患者的ORR分别为99%和96%,24个月PFS率分别为94%和89%,其中TP53异常患者36个月PFS率为88%9


1756280978322583.jpg

1756280980626450.jpg

图3.所有患者ORR和PFS


专家点评


邱录贵教授


BTKi主要通过不可逆地与BTK激酶结构域中的半胱氨酸481残基结合,阻断ATP结合口袋来抑制BTK活性,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2泽布替尼作为新一代高选择性BTKi,不仅可有效维持24h内血药浓度水平高于IC50,实现对BTK的持续抑制,而且对靶点和激酶结合位点的选择性均有提高6,7,在初治以及复发和难治性CLL/SLL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3。III期SEQUOIA研究的5年长期随访数据则进一步证实,相比免疫化疗方案,泽布替尼在延长初治CLL患者的PFS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结果显示,60个月PFS率分别为75.8%和40.1%,为CLL患者的长期生存带来了治疗的新希望2。期待泽布替尼在临床中持续探索,进一步推动CLL/SLL的精准治疗发展,为广大患者带来福祉。


李建勇教授


近年来,BTKi持续治疗方案发展迅速,已经成为CLL领域广泛应用的治疗选择,疾病也逐渐向慢性病治疗转变。在此期间,如何进一步优化BTKi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生存期成为了临床关注的焦点5,并就新一代BTKi泽布替尼及其联合策略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索。


在经典SEQUOIA研究的队列3中,泽布替尼联合维奈克拉为初治CLL患者实现了良好的生存,24个月PFS和OS率均超过90%9;并且临床发现,uMRD与更长的生存密切相关5,这也促进了研究者的进一步探索。一项采用BOVen方案一线治疗CLL患者的多中心研究显示,患者外周血uMRD4率达96%,外周血和骨髓均达uMRD4率为92%,并且与未达ΔMRD400的患者相比,达ΔMRD400的患者中位MRD4无病生存期显著延长,分别为51个月和23个月(P<0.001)10。结合SEQUOIA研究5年随访结果,进一步表明泽布替尼单药及联用方案在CLL一线治疗中的长生存获益,更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注释:BR,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ORR,总体缓解率;PFS,无进展生存期;OS,总生存期;CRi,完全缓解伴不完全血液学恢复;AE,不良事件;BCR,B细胞受体;uMRD4,微小残留病阴性;BOVen,泽布替尼、奥妥珠单抗、维奈克拉;IC50,半抑制浓度;ITT,意向治疗;TLS,肿瘤溶解综合征;中位MRD4无病生存期,从治疗结束到MRD4检测阳性或最后一次确认的uMRD4水平的时间;∆MRD400,第5周期第1天检测MRD时观察到≥400倍的MRD下降。


1756281050271.jpg

邱录贵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临床首席专家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际骨髓瘤学会(IMS)委员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 IMWG)专家委员会委员

《Blood Advances》杂志编委

中国抗癌协会(CACA)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华血液学杂志》等6种核心期刊编委

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重点项目等基金项目30余项

发表论文近600篇,其中SCI论文180余篇;主编专著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及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1756281076634903.jpg

李建勇 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淋巴瘤中心主任

A类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四届主任委员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

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淋巴瘤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


参考文献
1.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年版).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2, 43(5) : 353-358.
2.Shadman M, Munir T, Robak T, et al. Zanubrutinib Versus Bendamustine and Rituximab in Patients With Treatment-Naïve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 Median 5-Year Follow-Up of SEQUOIA. J Clin Oncol. 2025 Mar;43(7):780-787.
3.Stanchina MD, Montoya S, Danilov AV, et al. Navigating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BTK-targeted therapies for B cell lymphomas and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 Nat Rev Clin Oncol. 2024 Dec;21(12):867-887.
4.Jain N, Wierda WG, O'Brien S.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 Lancet . 2024 Jul 25:S0140-6736(24)00595-6.
5.Arguello-Tomas M, Albiol N, Moreno C. Frontline Therapy in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Acta Haematol. 2024;147(1):47-59.
7.Molica S, Tam C, Allsup D, et al. Advancem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CLL: The Rise of Zanubrutinib as a Preferred Therapeutic Option. Cancers (Basel). 2023 Jul 23;15(14):3737.
8.Constantine Si Lun Tam, et al. SEQUOIA 5-year follow-up in arm C: Frontline zanubrutinib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del(17p) and treatment-naive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 (CLL/SLL). JCO 43, 7011-7011(2025).
9.Shadman M, Munir T, Ma S, et al. Zanubrutinib and Venetoclax for Patients With Treatment-Naïve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 With and Without Del(17p)/TP53 Mutation: SEQUOIA Arm D Results. J Clin Oncol. 2025 Jul 20;43(21):2409-2417.
10.Soumerai JD, Dogan A, Seshan V, et al. Multicenter phase II trial of zanubrutinib, obinutuzumab, and venetoclax (BOVen) in treatment-naïve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5-year follow up, retreatment outcomes, and impact of MRD kinetics (ΔMRD400). Blood. 2024;144(suppl 1):186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