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型
病例分享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36岁。
主诉:
确诊HL 1年零3个月,拟行
既往史:
2022.12患者因感冒后出现乏力就诊外院,经颈部淋巴结活检后确诊cHL(结节硬化型)。免疫组化显示CD3(-)、CD20(-)、CD15(散在+)、PAX(+)Bob1(-)、OCT-2(-)、Ki-67(+)、CD30(+)、EBER原位杂交(-)、MUM-1(+),LCA(-)。
2023.1起予一线3个周期ABVD方案,PET-CT评估疗效仅部分缓解(PR);后予3个周期BEACOPP方案及放疗(30Gy)。2023.8查PET-CT示疾病进展,再次行右侧胸壁病灶调强放疗(16Gy/8F),后于2023.9.20停止治疗。
2023.12患者颈部淋巴结增大,再次病理活检后明确疾病复发。予2个周期PD-1单抗+GEMOX方案。2024.2患者因拟行ASCT入我院。
体格检查:
右侧锁骨上可触及1.5cm肿大淋巴结,右侧腋下黄豆粒大小肿大淋巴结,双侧腹股沟可触及1cm大小肿大淋巴结。余无何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
肝肾功、心肌酶谱、电解质、
骨髓检查: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各阶段细胞形态正常,未见淋巴瘤细胞。大致正常骨髓像。
影像学检查:
肺部CT示,纵隔占位性病变,最大横断面范围116×46mm,其内密度欠均匀,与临近心脏及大血管分界不清,心包见少量液性密度。双侧胸腔未见积液,右侧胸膜局限性增厚。
浅表淋巴结彩超示,右侧锁骨上可见多个低回声,较大者1.1×0.8cm,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回声不均匀;左侧颈部未见异常肿大淋巴结;右侧腋下显示0.4×0.3cm,边界可见彩色血流信号;左侧腋下未见异常肿大淋巴结;左侧腹股沟可见多个低回声,较大者1.0×0.3cm;右侧腹股沟可见多个低回声,较大者1.3×0.4cm。
诊断结果:
cHL(结节硬化型),IV期A组,复发
治疗经过:
2024.2予1个周期BV+PD-1单抗+GEMOX方案(BV 140mg d1,
2024.3采集造血干细胞,并再次予1个周期BV+PD-1单抗+GEMOX方案。
2024.4复查PET-CT示,右前纵隔软组织密度灶,代谢未见异常;右侧锁骨上淋巴结增大,代谢未见异常,考虑淋巴瘤治疗有效,肿瘤活性受抑制;双侧颈部淋巴结略增大,代谢增高,倾向反应性增生可能性大;双侧扁桃体代谢对称性增高,同机CT未见异常,考虑生理性摄取可能性大。其余未见异常代谢。Deauville评分为2分,疗效达完全缓解(CR)。
2024.4.5 PET-CT
2024.5予BeEAM预处理方案后,回输造血干细胞。患者顺利出仓。
2024.7继续予BV单药治疗(每间隔3周给药1次)。目前患者病情平稳,生活正常。
*ABVD:
结合该病例,王吉刚教授围绕患者未被满足的需求,以及新药时代下的治疗目标等,分享了其治疗R/R cHL的临床经验。
R/R cHL治疗仍面临挑战,亟待临床施策破局
尽管cHL患者整体预后良好,长期生存率已超过80%,但仍存在15%-20%的I/II期患者和35%-40%的III/IV期患者在一线治疗后出现复发/疾病进展2。现阶段,R/R cHL患者主要面临两方面挑战。
一方面,传统挽救化疗方案对R/R cHL患者的缓解深度不足:目前,临床对于R/R cHL的标准治疗策略为大剂量化疗序贯ASCT。然而,传统化疗方案的缓解深度不足,影响后续移植疗效,导致R/R cHL患者长期预后并不乐观2。因此,临床一直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创新治疗方案,以进一步改善患者治疗结局。
另一方面,临床亟需对预后分层及新药联合治疗方案展开深入研究:近年来靶向CD30的抗体偶联药物(ADC)BV等创新药物,已陆续被证实治疗R/R cH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良好,为此类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机遇3。与此同时,如何进行精细化的预后分层,以及优化新药联合治疗方案,也成为进一步提升患者获益的关键点。上述这些问题均需要临床不断思考和解决。
创新方案并重疗效和安全性,推动实现更高治愈目标
在临床实践中,理想的挽救治疗策略应在有效提升患者缓解率的同时,保证良好的安全性。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目前对R/R cHL的治疗目标主要涵盖两个方面:其一,通过优化的风险适应性治疗方案,实现对疾病的长期控制,以期“潜在治愈”;其二,依据复发风险评估结果,合理制定治疗方案,从而降低治疗相关毒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1。
目前,国内外指南均建议采用传统化疗方案联合CD30靶向ADC、PD-1单抗等新药方案作为ASCT前的挽救治疗策略,旨在尽可能实现CR,并减少对干细胞采集的负面影响1,4。无论采用传统化疗还是新药联合治疗,在二线挽救治疗之后,均推荐对适合移植患者进行ASCT,以实现患者的长期生存目标。
BV“三明治”疗法获益明显,持续治疗有望助力长期生存
多项研究显示,与传统方案不足50%的CR率相比,移植前应用BV联合治疗方案,可使患者获得更深缓解5。如BV联合ICE方案,CR率达88%;联合ESHAP方案,CR率达70%;联合DHAP方案,CR率达81%1。除传统化疗方案外,BV联合苯达莫司汀,CR率可达73.6%;BV联合PD-1单抗,CR率可达61%1。因此,采用基于BV的联合用药策略或助力更多R/R cHL患者在移植前达到CR,从而更顺利地序贯ASCT。ASCT后,临床可考虑继续应用BV,以降低移植后的疾病复发风险,尽可能争取潜在治愈的机会1。
鉴于BV的良好治疗潜力,同时综合考虑患者的脏器功能及耐受性,近两年,我科室对6例R/R cHL患者实施BV“三明治”疗法。未来,靶向CD30药物BV及其“三明治”疗法,作为一种持续治疗模式,有望为更多R/R cHL患者带来深度缓解和长期生存获益。
*ICE:
王吉刚 教授
北部战区总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辽宁省医学会血液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
CSCO
CSCO中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兼任辽宁省医疗鉴定专家库专家及《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编委
腾果 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 血液科 副主任医师
2007年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从事血液内科专业16年余
擅长
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及治疗,对自体及异体干细胞移植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