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不是越低越好!低于这个安全线,你就要警惕了
2025-08-22 来源:检验医学网
关键词: 尿素

作者:林焰彬,秦雪,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检验科


提到尿酸,大家更熟悉 “高尿酸血症”,但 “低尿酸血症” 同样需要高度警惕。 低尿酸血症指血液中尿酸水平低于正常范围。目前,医学界对其诊断界值尚未有完全统一的公认标准,但临床实践中通常以 “血清尿酸浓度低于2mg/dl或120μmol/l” 作为主要参考依据。低尿酸血症常因症状隐匿而被忽视,却可能是肾小管功能障碍、罕见遗传代谢缺陷(如黄嘌呤尿症)的信号灯,甚至潜藏着肾结石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黄嘌呤尿症


一种罕见但需警惕的低尿酸血症


在低尿酸血症的病因中,黄嘌呤尿症是一类因 “嘌呤代谢先天缺陷” 导致的罕见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最早由Dent和Philiport于1954年报道。


遗传性黄嘌呤尿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种嘌呤代谢遗传性疾病,它的核心问题是:身体缺乏代谢黄嘌呤的关键酶,导致尿酸生成 “断链”,而黄嘌呤在体内堆积。


·黄嘌呤尿症的分型

·黄嘌呤尿症主要分3个亚型,因 “缺陷酶” 不同而区分,核心区别在于 “哪个酶出了问题”:


Ⅰ型


致病原因(核心缺陷):XDH基因突变导致黄嘌呤脱氢酶/黄嘌呤氧化酶(XDH/XO)缺乏


特点:影响尿酸生成(XOR催化次黄嘌呤→黄嘌呤→尿酸的过程受阻),最常见。


Ⅱ型


致病原因(核心缺陷):由于辅因子硫化酶(MOCOS)和AOX1基因突变,导致MOCOS缺乏,XDH/XO和醛氧化酶(AO)活性异常联合引起。


特点:与Ⅰ型临床表现相似。I型患者可以代谢别嘌醇,而II型患者由于醛活性不足而不能代谢别嘌醇,需通过别嘌醇负荷试验来鉴别。


Ⅲ型(罕见)


致病原因(核心缺陷):因钼辅因子前体钼蝶呤的缺陷导致XDH/XO和AO以及亚硫酸盐氧化酶(SO)三重缺乏。


特点:临床表型复杂且罕见,症状包括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晶状体脱位和畸形,预后较差。


黄嘌呤尿症的典型表现不只是“尿酸低”


核心特征


血尿酸极低(常<2mg/dl),尿中尿酸几乎测不到,但黄嘌呤浓度显著升高(黄嘌呤溶解度低,易形成结石)。


常见症状


约50%的患者会出现泌尿系问题,如血尿、肾绞痛(结石摩擦尿路)、尿石症(黄嘌呤结石);严重时,结石堵塞尿路可能诱发急性肾衰竭。


隐藏风险


部分患者早期无症状,仅体检发现 “尿酸极低”,易被忽视。


如何确诊黄嘌呤尿症?


第一步  初步临床评估与生化检测


查血尿酸(极低)、尿尿酸(极低)、尿黄嘌呤(显著升高);黄嘌呤尿(尿液中黄嘌呤浓度异常升高)。


第二步  基因检测(金标准)


Ⅰ型:检测到XDH基因突变;Ⅱ型:检测到MOCOS基因突变;


辅助鉴别:Ⅰ型和Ⅱ型可通过 “别嘌呤醇负荷试验” 区分(Ⅱ型对药物反应不同);II型患者因醛氧化酶(AOX1)联合缺陷,对别嘌呤醇的代谢反应不同。


III型黄嘌呤尿症筛查:若合并亚硫酸盐氧化酶缺乏,需检测尿中亚硫酸盐和硫代硫酸盐水平。


第三步  影像学与并发症评估


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X线用于检测尿路结石(黄嘌呤结石),约半数患者可能合并结石。


肾功能评估:监测肌酐、尿蛋白及肾小球滤过率(GFR),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慢性肾病或终末期肾病。


黄嘌呤尿症vs其他低尿酸血症关键区别在哪里?


低尿酸血症的原因很多,不止黄嘌呤尿症。学会区分,才能精准应对。


与肾性低尿酸血症的区别


一个是代谢酶缺陷,一个是肾小管转运异常:肾性低尿酸血症是低尿酸血症的常见原因,核心是肾近端小管细胞中有缺陷的尿酸盐重吸收转运体,非代谢问题。


与药物/疾病诱发的低尿酸血症的区别


关键在于是否有 “外因”,很多后天因素也会导致低尿酸,比如


药物影响


长期用别嘌醇(抑制尿酸生成)、大剂量水杨酸(促进尿酸排泄)等药物。


肝脏疾病


肝细胞受损→黄嘌呤氧化酶合成减少→尿酸生成减少。


血容量增加


大量输液、原发性烦渴症或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肾小管重吸收尿酸减少。


区别点


这类低尿酸有明确诱因(如用药史、肝病病史),停药或治疗原发病后尿酸水平可能恢复;而黄嘌呤尿症是先天遗传,尿酸持续极低,且无明确外因。


与其他遗传性代谢病的区别


与其他遗传性代谢病相比,黄嘌呤尿症症状更复杂:比如遗传性嘌呤核苷酶磷酸酶缺乏,除了低尿酸,还会伴随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反复感染);而黄嘌呤尿症主要影响泌尿系统,一般不影响生长发育或免疫功能。


特殊情况


非疾病因素导致的 “假性低尿酸”


部分低尿酸结果并非真实病理状态,需先排除以下干扰:


标本因素


抗凝剂影响


EDTA、枸橼酸、草酸盐等抑制尿酸酶,导致检测值偏低。


药物干扰


维生素C干扰检测反应,未用抗坏血酸氧化酶消除时可假性降低结果。


继发性案例: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因治疗中使用别嘌醇(抑制尿酸合成)导致低尿酸,停药后可恢复,与黄嘌呤尿症(先天性酶缺陷)本质不同。



如何应对黄嘌呤尿症预防并发症是关键


黄嘌呤尿症尚无特异性治疗,核心是减少黄嘌呤堆积,预防结石和肾损伤


多喝水


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建议2000ml以上),增加尿量,降低尿中黄嘌呤浓度,减少结石形成。


低嘌呤饮食


减少嘌呤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浓汤),从源头减少黄嘌呤生成。


避免剧烈运动


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容量减少、尿液浓缩,促进黄嘌呤沉积,增加肾损伤风险。


定期监测


定期查尿酸、尿黄嘌呤、泌尿系超声(看是否有结石)、肾功能,早发现问题。


低尿酸血症别忽视,精准诊断是关键


如果体检发现血尿酸极低(尤其是<2mg/dl),别觉得 “没事”,可能是黄嘌呤尿症或其他疾病的信号。及时做这两步:


查尿尿酸、尿黄嘌呤(看是否有黄嘌呤堆积)

必要时做基因检测(明确是否为遗传性缺陷)


早期发现、科学管理,可有效避免结石、肾衰竭等严重后果。记住:尿酸不是 越低越好,维持正常代谢平衡才是健康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Wang Xingyu,Wang Yongjun,Zhou Yikun,《Analysis of a family with hypouricemia due to type Ⅰ xanthinuria》Published: 2024 -11 -19 · DOI: 10.3760/cma.j.cn112137-20240713-01598

[2] Liu Deping,《Hypouricemia》Published: 2016 -04 -25 · DOI: 10.3969/j.issn.1007-5410.2016.02.007

[3] Akiyoshi Nakayama、Hirotaka Matsuo 等,《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renal hypouricemia (1st edition) 》PMID: 30783949 PMCID: PMC6437292 DOI: 10.1007/s13577-019-00239-3

[4] I Sebestaa, B Stiburkova ,J Krijt  《Hereditary xanthinuria is not so rare disorder of purine metabolism》PMID: 29723117 DOI: 10.1080/15257770.2018.146047

[5] Tao Xu, Xiaobing Xie, Zhen Zhang, Ningzhi Zhao, Yuanfu Deng , Ping Li《A novel mutation in xanthine dehydrogenase in a case with xanthinuria in Hunan province of China》PMID: 32067994 DOI: 10.1016/j.cca.2020.02.012

[6] 顾兵等主编《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案例分析200例》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来源:检验医学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