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6日晚上,由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主办的“无风计划-全国
本次会议汇聚众多痛风领域专家学者,聚焦痛风流行病学特征、伏欣奇拜单抗开创中国痛风的长效抗炎时代以及高尿酸与痛风分级诊疗模式探讨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会议重点聚焦痛风规范化诊疗体系的构建与推广,旨在通过跨学科协作和前沿技术赋能,系统性提升我国痛风防治能力,为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社会疾病负担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大会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马建华教授的主持下正式开始。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孙子林教授为大会致辞。他指出痛风作为致残率高、经济负担重的常见慢性病,临床防治壁垒待破,规范诊疗推广迫在眉睫。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发起“无风计划”,旨在搭建科研临床交流平台,整合资源、打破防治壁垒,培育专业人才,提升痛风防治水平 。本次江苏常州区域巡讲,聚焦临床痛点与医研衔接,推动规范诊疗下沉。期待专家同仁共探防治新路径,以协作筑牢健康防线。预祝会议圆满成功,携手为痛风防治事业添砖加瓦!
接下来,由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顾云娟教授带来《痛风流行病学探讨》的精彩分享。
顾教授强调痛风已从历史上的“帝王病”演变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患病率持续显著增长。全球患病率自1990年以150.6%增幅攀升至2020年5580万例,预计2050年将达9580万,疾病负担随年龄呈梯度上升。地域分布呈现显著不均衡性,高收入北美与澳大利亚患病率居首,低收入地区相对较低。中国作为高发国家,2021年就诊超2500万人次,难治性痛风占比突出,患者年均就诊超3次,医疗资源消耗显著。人口学特征显示男性患病率为女性3.26倍,40岁以上男性高发,女性
随后,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马建华教授的主持下进入讨论环节,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施毕旻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旭琴教授、苏州市立医院陈蕾教授、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钟绍教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王雪琴教授围绕“内分泌科遇到的痛风病人的特点是什么?”“目前痛风治疗方案还有哪些方面未能满足临床需求?”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施毕旻教授指出内分泌代谢性共病患者中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呈低龄化、女性增多趋势,常与肥胖、
王雪琴教授结合自身风湿科工作经历提到,痛风根源在于尿酸代谢问题,属于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应主要由内分泌科医生负责;关节痛的痛风患者多就诊于风湿科或骨科,而难治性痛风患者在非疼痛期会到内分泌科,内分泌科需掌握这类疾病。
陈蕾教授指出内分泌科遇到的痛风病人多合并代谢综合征,常因肾功能不全或使用利尿剂导致尿酸
郑旭琴教授指出,高尿酸血症常合并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异常及甲亢、甲减等内分泌疾病,年轻人因外卖等生活方式早发且对无症状高尿酸重视不足、抗拒药物,需宣教其对肾脏的影响。临床急性重症痛风需快速止痛,传统药物存在弊端,急需不良反应少、无需频繁用药的新药,单抗联合抑制尿酸合成药或对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有效。
钟绍教授强调高尿酸血症/痛风属系统性代谢病,需终身综合管理;临床痛点为尿酸难达标与复发性疼痛,传统方案依从性差。借助新型降尿酸及抗炎手段并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方可实现长期控制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在东部战区总医院邵加庆教授的主持下会议进入第二部分的专题演讲环节。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朱小霞教授首先带来《伏欣奇拜单抗:开创中国痛风的长效抗炎时代》的精彩分享。
朱教授指出我国痛风高发(患病率3.2%),疾病负担重,传统治疗存在症状控制欠佳、达标率低、反复发作等局限,且痛风会增加心血管疾病、
接着,在东部战区总医院邵加庆教授主持下进入第二部分的讨论环节。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项守奎教授、无锡市人民医院许岚教授两位教授围绕“您是如何看待降尿酸治疗和抗炎治疗的关系的?”“您认为新型抗炎药物IL-β伏欣奇拜单抗在临床中更适合哪类病人使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项守奎教授将降尿酸治疗与抗炎治疗比作防火与灭火,二者有因果关系且缺一不可;防火(降尿酸)需控制尿酸(可燃物)、隔绝高嘌呤饮食等(助燃物)、消除诱发药物等(引火源)及巡检,同时指出降尿酸时可能出现痛风发作,与防火存在差异,急性发作时处理亦有其特点。
许岚教授指出我国自主研发的白介素 1β 抑制剂上市时间不长,其 3-6 个月实验或改善关节疼痛及心脑
在东部战区总医院邵加庆教授的主持下会议进入第三部分的研讨环节。
青岛大学附属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李长贵教授对《高尿酸/痛风分级诊疗模式探讨》进行剖析。
李教授指出
紧接着,在东部战区总医院邵加庆教授主持下进入第三部分的讨论环节。南京明基医院王全胜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魏琼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凌宏威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殷汉教授围绕“痛风患者药物治疗如何遵循个体化、分层治疗?”“对于高尿酸/痛风分级诊疗模式,您有什么建议”两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魏琼教授认为痛风/高尿酸血症需遵循 “个体化分型治疗”原则及 “病情越重,目标越低、干预越早” 的强化管理策略(类比糖尿病);同时亟需建立 分级诊疗体系,在基层普及知识并管理轻症/体检人群,对合并痛风石或心脑肾损害者及时转诊上级或专科医院。
殷汉教授非常认可李长贵教授的高尿酸/痛风个体化管理体系,提出借助预测模型辅助综合管理,强调需早期筛查(尤其儿童)、分层教育,并构建基层与三级医院协作的多学科管理模式。
王全胜教授认为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个性化管理”需基于合并心血管风险等因素进行精准分层:轻症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反复发作或已累及关节/脏器者及早引入新型生物制剂;并借助预测模型动态评估风险,实现早防早治与长期达标。
凌宏威教授强调痛风个性化治疗需结合患者发作频率、尿酸水平、合并症评估制定个体化目标,灵活调整方案以适应生活方式及工作环境限制,并提出全周期管理需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协作,同时关注青少年用药限制及尿酸生成评估的临床挑战。
会议临近尾声之际,孙子林教授系统梳理会议核心议题与交流成果。他强调,尽管“无风”是理想目标,但需以“少发作”为现实抓手,通过降低尿酸水平减少对肾脏、心脏等靶器官的远期损害。针对临床痛点,提出需优化24小时尿尿酸检测的可及性,建议推广快速POCT技术辅助个体化用药决策,并关注无症状高尿酸及尿酸盐结晶的早期筛查——如利用肌骨超声识别早期结晶,结合家族史等风险因素构建模型,实现“早筛-早防”。创新治疗方面,肯定抗炎治疗对延缓疾病进展的潜在价值,需进一步研究其远期效应。基层管理层面,倡导构建“四高综合征”综合管理模式,推进共同门诊/无风门诊建设,依托智慧管理系统形成专病管理路径,强化分级诊疗与患者教育,最终实现“控病-防痛-止痛”的全程管理目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