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技术
一、尿道悬吊术
1、尿道周围悬吊术
首次应用:Patel 等将其引入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
手术要点:实施该技术时,术者需先结扎背静脉复合体(DVC),随后将缝针穿过耻骨联合骨膜,在
循证结果:
与标准DVC缝合相比,尿道悬吊组在术后3个月表现出更高的社交控尿率;
荟萃分析证实,对术后 28–42 天早期尿控亦有积极影响。
2、后尿道悬吊术
提出者:Cadeddu 团队。
技术要点:通过固定在尿道横纹括约肌后外侧的双侧缝线,将括约肌向耻骨方向牵拉。
循证结果:
一项纳入105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后尿道悬吊术与保留 Retzius间隙的 RARP(RS-RARP)尿控效果相当;
需注意:悬吊组高危患者比例及 Gleason 评分更高,虽经多变量逻辑回归校正,仍可能影响结论。
3、“RoboSling” 新技术
提出者:Leslie 团队。
技术要点:利用吊床状自体筋膜瓣将尿道横纹括约肌重新定位至耻骨梳韧带。
循证结果: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证实,RoboSling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及12个月的控尿率均显著改善。
二、后尿道重建术
1、解剖功能
直肠尿道肌(RUM)位于尿道横纹括约肌与直肠之间,与尿道横纹括约肌、耻骨会阴肌(PPM)共同完成尿道闭合。
2、手术方法——双层后重建
第一层:首先将Denonvilliers筋膜缝合至背侧正中缝以增强RUM功能。
第二层:随后在膀胱颈后上方1-2厘米处进针,所有缝线均需收紧以降低后续吻合口张力。
3、循证结果
Regis等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接受后尿道重建术患者的膀胱尿道吻合口位置更高,推测可能通过调整了尿道与膀胱间的角度从而改善尿控功能;
一项汇总分析显示:后尿道重建术与短期及长期完全尿控率均呈正相关,但不同研究对长期尿控的改善效果尚未达成一致结论。
三、多种重建技术组合方案
为加强吻合口周围毗邻结构的支撑,临床上已采用多种重建技术组合方案。经典的后方重建在处理后部结构时,通常作为全重建的组成部分。Student团队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后重建技术,通过缝合背侧正中缝、Denonvilliers筋膜、膀胱三角后层及双侧肛提肌来实现。
这些技术的主要差异体现在对前侧与外侧结构的处理方式上:包括保留耻骨前列腺韧带与腱弓,部分术者选择采用尿道周围悬吊缝合作为该入路的前部组件,而另一些学者则倾向于通过缝合前盆筋膜实现前部固定。
此外,还存在一类前重建技术,旨在通过将膀胱壁与盆筋膜前外侧部缝合来实现前外侧重建。现有大多数关于联合重建的研究均证实,该技术在改善尿控功能的同时不影响肿瘤学结局。这些以修复盆筋膜和肌肉为核心的技术,尤其适用于高风险患者(特别是存在严重盆底损伤者)。然而,由于联合重建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部分特殊方法仍缺乏可重复性验证。
四、人源性细胞与组织产品(HCT/Ps)在神经重建中的应用
即使在保留神经的机器人辅助前列腺根治术(NS RARP)中,热凝止血和术中牵拉仍可能对神经组织造成潜在损伤。近年来,临床开始尝试采用HCT/Ps修复受损神经。其中,人胎盘来源的同种异体移植物——包括脱水羊膜/绒毛膜(dHACM)、冷冻脐带(Cryo UC)以及冷冻脐带联合羊膜(Cryo UCAM)等材料,已被用于包裹保留的神经血管束(NVBs)。这些移植物能营造有利于周围神经再生的最佳细胞因子和生化微环境。
目前有三项研究报道了NS-RARP术中应用人胎盘衍生移植物的尿控恢复效果。两项倾向评分匹配研究表明,dHACM可显著加快患者实现无尿垫控尿的恢复速度,而Cryo UC与Cryo UCAM也显示出相当的疗效。Ahmed团队的研究进一步证实,Cryo UC移植物能同时改善早期和长期社交控尿功能的恢复。值得注意的是,高龄、肥胖等具有尿控高危因素的患者从Cryo UC应用中获益更为显著。现有研究尚未报道上述材料对生化复发率的不良影响。
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虽然该研究对全面的文献进行了检索与分析,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设计、患者群体及结局评估指标的异质性使得直接比较存在困难,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其次,不同医疗中心术者操作水平的差异会显著影响术后疗效,这导致难以单独评估手术技术本身的效果。最后,应当注意到报告偏倚的可能性——观察性研究与回顾性分析可能存在选择性报告阳性结果的现象,从而影响结论的客观性。要解决这些局限并获得更确凿的结论,仍需开展样本量更大、标准化程度更高的前瞻性研究。
随着术中导航、人工智能及多模态建模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升PCa患者术后尿控功能和实施个体化治疗策略迎来了新机遇。值得关注的是,基于数字化影像的三维重建技术新进展现已实现术中导航应用——通过将3D模型与真实解剖结构叠加,增强现实(AR)技术可辅助术者辨识神经血管束(NVBs)与病灶的空间关系,从而调整手术方案。
此外,由于术者难以精准预判术后尿控效果及各术式的具体获益,目前尚难以实现技术组合的个性化选择。现已有多项建立前列腺切除术后尿控预测模型的尝试。Tillier团队发现,告知患者预测的术后尿控结果会影响其治疗策略选择。通过将不同术式作为变量纳入预测模型,有望为PCa患者提供针对个体情况的手术方案精细化指导。
参考文献
1.Yufei Yu,et al.Surgical techniques for enhancing postoperative urinary continence in robot-assisted radical prostatectomy: a comprehensive review.Int J Surg. 2025 Jun 1;111(6):3931-3941.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