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嘴角上扬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1
早启可降复发,延迟可避出血——“两难”始终存在
对于房颤合并急性
02
中国指南演进(2015-2024):从全盘接受到逐步修订
2015 年,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牵头发布的《中国
两年后,同一专家班底修订的《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2017)》随着 DOAC 在国内上市及影像学手段普及,2017 版修订稿首次把 Hans-Christoph Diener 教授的 “TIA 当天、轻型第 3 天、中度第 6 天、重度第 12 天” 经验以明确条文形式写入:文件规定短暂性
2023 年修订的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2023》)首次把随机对照证据写进抗凝时机章节:在总结 TIMING、ELAN 等大型 RCT 结果后,《指南2023》明确指出——“在充分评估复发与出血风险并排除显著出血性转化后,可在发病2到14天内启动 DOAC;对影像学梗死体积小至中等者,启动时机可提前至 48 小时到第 4天,证据级别 ⅡB。”与此同时,传统的 “1-3-6-12 天” NIHSS 经验仍被保留为低级别可选方案,用以满足基层影像不足时的参考需求,但文件特别强调应优先采用影像分级+个体化决策,并建议在条件允许的中心医院推广 ELAN 模式(小-中灶 48 h 内、大灶第 6-7 天)。这一修订标志着国内指南开始从“症状映射”过渡到“影像-循证双驱动”,为早启策略在中国落地奠定了政策基准。
紧随其后发布的 《高龄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 将目标人群聚焦到 ≥80 岁老年患者,在总结 ELAN 及多项亚组分析后提出:“若复查 CT/MRI 未见活动性出血,高龄房颤-卒中患者亦可在 第 3-7 天内安全早启 DOAC;肾功能受损或极度衰弱者可考虑减量,但不应因年龄或微出血单独停药”。共识全文同时给出 CHA2DS2-VASc、HAS-BLED与综合老年评估(CGA)三维评估框架,强调 DOAC 优先、影像复评先行、剂量个体化 的“三先原则”,正式把“早期影像-驱动抗凝”写入老年专病管理细则,为地方医院在高龄群体中推广3-7 天窗口提供了循证和政策支持。
03
邮件对话触发的“国际证据更新”,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后抗凝迈向影像-循证新纪元
2025年6月,作者本人就“1-3-6-12 天”规则的当代适用性致信其提出者、前欧洲卒中学会主席 Hans-Christoph Diener教授。Diener 在回信中直言,随着更可靠的数据出现,他本人已不再遵循旧经验,而是转向 ELAN 随机对照试验所倡导的“影像分级-驱动早启”范式,并建议在临床决策中首先考量梗死体积和出血转化影像表现。早在2022年,日本与欧洲九大注册队列联合提出的 “1-2-3-4 天”真实世界模型也发表在 Stroke,显示按梗死轻重依次在第 1、2、3、4 天启动 DOAC 既可把 90 天再发卒中风险减半,又未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而 ELAN 试验本身则以 15国2013例证实:小-中等梗死在 48小时内、大灶在第 6–7天启用 DOAC,并不会提高 30 天严重出血,却能显著压低早期复发事件。来自规则提出者本人的否定性回应与两项高质量研究的正向结果,共同宣告了“1-3-6-12 天”时代的终结,也为中国临床更新指南提供了最强外部催化剂。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