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精准,靶向升级——中国MM诊疗格局的革新之路
夏忠军教授
当前,中国MM患者的治疗格局正经历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预后分层系统进行了更新。一项基于中国新诊断MM(NDMM)患者的研究,通过整合血小板减少、乳酸脱氢酶升高、国际分期系统(ISS)III期及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HRCA)数量等危险因素,开发了加权骨髓瘤预后评估系统(MPSS),并通过内部和外部训练集验证了MPSS良好的预测性能2。基于此,该评分系统被正式纳入《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尽管如此,MM患者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MM疾病异质性高,制定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量患者年龄、体能状态、疾病严重程度等多种因素,以实现个体化治疗4。其次,高危患者预后普遍不佳,难以从现有标准治疗模式中充分获益5。再者,相较于国外,国内<65岁患者接受ASCT的比例较低,仅为22.3%6。此外,MM全程管理难度高。随着MM患者的预后不断改善,适合移植的患者总生存期(OS)已超过10年,MM正逐步迈入慢病化管理时代。这要求临床医生需增强疾病全程管理的意识,对长期随访、疗效评估以及不良事件的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以应对这一治疗模式转变带来的复杂需求7。
深度缓解,生存跃升——串联ASCT为高危患者带来生存突破
战榕教授
目前,ASCT是适合移植NDMM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对于首次ASCT后未达≥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的患者,在首次移植后3-6个月内进行第二次移植(即串联ASCT),可能有助于提升生存获益。但在新药时代,串联ASCT的疗效仍存在争议8。因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开展了一项回顾性倾向评分匹配研究,通过匹配年龄、性别、肾功能、ISS分期等因素,从数据库中筛选出80例接受移植的NDMM患者,其中单次移植与串联移植各40例,旨在对比两组患者的真实世界临床结局。结果显示,与单次移植组相比,串联移植组可进一步加深患者的缓解深度,移植后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85%和77.5%8。中位随访36.2个月,串联移植组展现出显著的生存优势,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分别达71.7个月和75.8个月,显著优于单次移植组的33.2个月和39.3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串联移植在高危亚组中的PFS获益尤为突出,与单次移植相比,串联移植可显著改善ISS II/III期(66.4 vs 29.8个月)和具有HRCA(43.4 vs 23.2个月)患者的中位PFS8。该研究为串联移植在NDMM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了真实世界证据支持。
数据亮剑,治愈可期——FUMANBA-2研究奠定CAR-T核心地位
刘耀教授
当前,CAR-T细胞疗法已成为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重要治疗选择之一。FUMANBA-1研究显示,接受伊基奥仑赛治疗的患者≥CR率高达82.4%,12个月持续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率达81.7%9。值得注意的是,在既往无CAR-T治疗史的患者中,97.8%的患者达到MRD阴性,且所有≥CR患者均实现MRD阴性10。这一研究结果提示,以伊基奥仑赛为代表的CAR-T细胞疗法,有望为RRMM患者带来功能性治愈。目前CAR-T细胞疗法正积极向前线推进,有望推动MM治疗领域的革新。
随着CAR-T细胞疗法的广泛应用,其临床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MM肿瘤细胞中B细胞成熟抗原(BCMA)下调或抗原表达缺失、CAR-T细胞功能不足可导致CAR-T细胞疗法耐药,且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会影响CAR-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11。另外,CAR-T相关不良反应的规范化管理仍需进一步优化11。对此,未来优化将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抗原逃逸导致的CAR-T细胞耐药,可通过监测抗原的表达情况、开发多靶点CAR-T或联合新型药物以克服耐药。对于CAR-T细胞功能不足导致的耐药,可通过应用亲和力适中的CAR结构,以增强CAR-T细胞的效能。此外,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药物可有效改善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从而提高CAR-T细胞的增殖和肿瘤杀伤能力11。这些策略的协同探索,将助力CAR-T疗法在MM领域实现更深层次、更持久的临床获益。
协同作战,破壁增效——CAR-T联合方案的前沿探索
战榕教授
为克服CAR-T疗法的现存挑战并进一步提升其疗效,探索联合策略至关重要。CAR-T联合免疫调节剂(如
另外,CAR-T联合ASCT也展现出协同优势,其作用机制在于ASCT及其清髓性预处理方案能有效清除大量肿瘤细胞,为后续CAR-T细胞的增殖创造有利条件,而增殖活化的CAR-T细胞则能进一步清除残留的肿瘤细胞,同时加速免疫重建,重塑肿瘤微环境,从而提升整体抗肿瘤效果14。已有研究证实,CAR-T联合ASCT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缓解率并延长PFS。一项研究的中位随访42个月数据显示,70%的患者仍持续MRD阴性,且中位PFS未达到14。这些探索性联合方案为优化CAR-T疗效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初步证据。
刘耀教授
在临床应用CAR-T联合方案时,需综合考虑下列因素以平衡疗效和安全性。首先,深入理解药物间的协同作用机制至关重要。若联合用药效果低于单药疗效的总和,即存在拮抗作用,反而可能导致不良预后15。其次,必须精准评估患者的疾病特征,包括HRCA数量、是否存在髓外病变、既往是否接受过BCMA靶向治疗等关键因素。另外,毒性叠加风险不容忽视,临床实践中需提前评估联合方案可能导致的毒性叠加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和管理策略,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特征相似的药物联用。最后,治疗顺序的优化同样具有关键性意义,不同药物的先后使用顺序可能影响患者的获益。研究结果显示约42.8%接受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后复发的患者会出现BCMA靶抗原丢失,这可能会增加后续BCMA靶向治疗的耐药风险16。在临床实践时,只有在全面考量这些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才能为患者制定出安全有效的个体化联合治疗方案。
攻坚克难,全程护航——创新疗法与智能管理共筑治愈之路
夏忠军教授
未来,MM的管理策略优化可从治疗方案优化、规范化随访等方面推进。在治疗策略方面,创新疗法的前线应用尤为重要。积极探索并优化CAR-T细胞疗法的前线应用,包括最佳治疗时机、优势人群筛选及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等。与此同时,需开展多项临床研究系统评估不同药物组合的疗效与安全性特征,以优化联合治疗策略。此外,CAR-T结构的优化同样值得关注,包括通用型CAR-T、Fast CAR-T等新型产品的研发,有望提升该疗法的临床可及性。
在疾病管理层面,规范化的持续随访不可或缺。在随访过程中,需通过定期评估患者的疗效(如影像学和血液学等指标),动态监测疾病的进展和缓解情况,并根据疗效及时调整治疗策略,若出现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时,可考虑更换药物或调整药物的剂量。
随着测序技术的普及和医疗大数据的积累,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程管理中的应用展现出巨大潜力,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特征挖掘能力可为预后评估、治疗决策及不良反应管理提供智能化支持,有望推动MM诊疗进入精准化、智能化新时代17。
总结
新技术和新型药物的迭代更新重塑了MM的诊治格局,但目前临床实践仍面临多重挑战:疾病的高度异质性使得个体化治疗难度高,高危患者预后差,ASCT的临床应用率率低,全程管理体系未完善。在此背景下,探索多样化的联合治疗策略成为突破当前治疗瓶颈的关键。对于高危NDMM患者,串联ASCT可通过强效清除肿瘤细胞显著改善临床预后;CAR-T细胞疗法与免疫调节剂或ASCT的联合应用,则能通过协同互作,加深患者缓解程度,延长生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实施联合治疗策略时,需全面考量药物间的协同作用机制、毒性叠加风险的管理以及治疗顺序的优化等关键因素。展望未来,我们亟需通过大规模Ⅲ期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数据积累,持续验证CAR-T联合方案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从而推动MM治疗从“疾病控制”向“功能性治愈”的目标迈进。
专家简介
夏忠军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学会老年
广东省抗癌协会姑息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
UCOM联盟广东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州市医学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战榕 教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学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骨髓瘤与浆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骨髓瘤学组常委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肿瘤化疗质量控制中心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抗菌药物专家组专家
刘耀 教授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后
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岗位学雷锋标兵
重庆市淋巴瘤精准诊疗国际合作工作站 领衔专家
院淋巴瘤联合诊疗专家组 首席专家
重庆市十佳科普使者,刘耀教授科普工作站 首席专家
主要从事于淋巴肿瘤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论著200余篇。副主编专著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
担任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淋巴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病康复专委会常委、中华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系统疾病学组委员、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中西部免疫缺陷相关淋巴瘤诊治协作组组长、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精准医学与分子诊断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血液病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抗癌协会肿瘤血液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重庆市药监局重点实验室评审专家。《重庆医学》《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编委,JHO、Leukemia Research杂志审稿人。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