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2025:继心肌桥“葛氏现象”,葛均波院士提出前降支心肌桥“葛氏三联征”
2025-08-14 来源:CHART心脏影像与功能

导读

1993年,葛均波院士尝试用血管内超声探头看清冠状动脉血管壁内的情况。无意间,他发现,所有被诊断为心肌桥患者的血管内超声诊断图像上都有半个“月亮”——这就是后来成为心肌桥诊断金标准的“半月现象”,又被国际学界称为“葛氏现象”。这一发现使心肌桥的检出率提高到95%以上。沿着这一脉络,葛均波院士还发现了心肌桥的多普勒血流频谱特征存在“指尖现象”,由此修正了传统用药方法。


时隔20多年,葛均波院士结合多年的思考,再次提出左前降支心肌桥的“葛氏三联症(Ge's triad)”,即左前降支(LAD)心肌桥患者常表现出“不缓解的心绞痛、运动平板II,III,aVF, V4-V6导联ST段压低,以及过度焦虑”这一独特临床特征!


JACC: Case Report》发文,深度剖析了一位特殊病例:患者心绞痛持久难愈,运动心电图异常,常规药物束手无策。但通过先进检查,发现是孤立性前降支心肌桥,葛均波院士结合对心肌桥的独特见解和思考,提出新的观点“葛氏三联症”。


1755174039339437.png


幸运的是,经过精准治疗,患者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这一发现不仅为心肌桥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也提醒我们:面对复杂心绞痛,除了细致的诊断与个性化治疗,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心理因素。


心肌桥(MB)与心绞痛


心肌桥是一种常见的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主要影响左前降支(LAD),可能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


病例中的患者表现出与未缓解的心绞痛相关的过度焦虑,且其心绞痛持续时间比典型心绞痛更长。


非典型运动心电图表现


患者在进行运动心电图测试时,出现了非典型的ECG变化,包括在II、III、aVF和V4至V6导联中出现显著的ST段压低。


尽管运动心电图显示缺血迹象,但患者的常规休息ECG、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生物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T和N末端前B型利钠肽)均在正常范围内。


1755174014385197.png

图1:心电图、左前降支冠状动脉造影图及血管内超声(IVUS)图像

(A)   十二导联标准心电图显示静息状态下ST段存在非特异性偏移。(B) 运动时,在II、III、aVF导联以及V4至V6导联出现显著的ST段压低。(C) 和 (D) 展示了左前降支冠状动脉造影的典型特征,以及舒张期和收缩期相关节段的血管内超声(IVUS)图像。


病例描述


患者最初被诊断为冠心病,但抗冠心病药物治疗未能缓解其心绞痛症状,甚至在服用硝酸甘油后症状加重。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确诊为孤立性LAD心肌桥,并观察到典型的挤奶效应和半月形现象。


治疗与缓解


患者通过服用β受体阻滞剂(琥珀酸美托洛尔)和抗焦虑药物(盐酸舍曲林)后,症状得到缓解。


三联征特征


文章提出了左前降支心肌桥的三联征特征:不缓解的心绞痛、非典型运动心电图表现和过度焦虑。


这些特征可能代表孤立性左前降支心肌桥的典型表现。


机制探讨


尽管运动心电图显示缺血迹象,但呈现下壁和前壁导联ST段压低模式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包括运动时心肌收缩引起的压迫、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减少以及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


研究意义


文章强调了对孤立性LAD心肌桥患者运动心电图模式的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性,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准确性,并且在该类患者的诊治中应充分考虑心理因素。


专家介绍


1755173919200543.png

葛均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荣誉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曾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

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669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项17项。

担任《Cardiology Plus》主编、《Heart(BMJ Journals)》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中国高级副主编、《Herz》国际部编辑;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23部,主编《内科学(第9版)》2021年获全国教材建设一等奖。

被授予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白求恩奖章、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世界杰出华人医师霍英东奖、国际心血管创新大会 (ICI) 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参考文献
1.JACC Case Rep. 2025 Aug 6;30(22):104656. doi: 10.1016/j.jaccas.2025.10465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