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至22日,“2025呼吸免疫领域中外峰会”在上海成功召开。会议以“与世界同频呼吸”为核心议题,汇聚了意大利费拉拉圣安娜大学医院Alberto Papi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陈智鸿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徐镶怀教授、西班牙瓦尔德赫布伦大学医院Marc Miravitlles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周敏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包婺平教授等国内外呼吸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与会专家围绕哮喘和慢阻肺病领域的核心挑战与突破性进展展开深入交流,聚焦气道2型炎症机制、生物制剂精准诊疗等核心议题,旨在为全球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早期和长期管理注入中西交融的新观点,共同探索呼吸慢病管理的创新路径。
哮喘精准诊疗革新:中外指南差异与生物制剂早期干预的临床实践
21日哮喘专场中,在会议主席陈智鸿教授致辞后,Alberto Papi教授带来了「不止于控:生物制剂早期启用获益及研究分享」主题分享,系统阐述了2型炎症在气道疾病中的关键作用,并结合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数据,强调生物制剂在精准分型治疗中的价值。他指出,哮喘的气道重塑与2型炎症密切相关,早期启用生物制剂,或对哮喘疾病进程产生积极影响。传统阶梯式治疗依赖高剂量ICS,但有效性与安全性呈非线性关系:英国数据库研究显示高剂量ICS未显著降低急性发作率,且伴随各类不良反应风险。
QUEST研究证实,抗IL-4R生物制剂联合中剂量ICS组较高剂量ICS+安慰剂组哮喘患者的年急性发作率降低70%(P<0.0001),且肺功能(FEV1)改善更优。VESTIGE研究进一步表明,抗IL-4R生物制剂通过抑制气道炎症(降低FeNO水平),可减少气道黏液栓并改善气道结构。值得一提的是,正在进行中的AIM4研究结果值得期待,该研究旨在对比中剂量ICS/LABA+抗IL-4R生物制剂与高剂量ICS/LABA在哮喘患者中的疗效结果,预计2026年底完成。Alberto Papi教授补充道,未来需进一步探索生物制剂早期干预对长期预后的潜在价值。
徐镶怀教授承接Alberto Papi教授讲题,以「见微知著:从GINA 2025看精准医疗时代的临床指南革新」为主题,系统剖析了GINA 2025与中国《
在阶梯治疗路径上,中国指南较GINA 2025更早引入生物靶向治疗,于路径2第4级即推荐生物靶向药物;在“临床治愈”定义上,中国指南则明确要求≥1年的时间,而GINA 2025中的定义较为模糊,仅提及需在特定的较长时间内;针对2型炎症识别的临界值,中国指南采用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2.5%的临界值(较GINA 2025中的2%略高),此阈值经钟南山院士团队C-BIOPRED研究验证,更贴合中国患者特征;在重度哮喘人群界定上,基于中国患者接受高剂量ICS的比例较低及增加ICS剂量对疗效的影响有限等因素,中国指南额外纳入了“长期规范吸入中剂量ICS/LABA治疗方案一直未控制”的患者群体。
徐镶怀教授同时强调,生物制剂的精准应用可同时改善2型炎症相关共病,如抗IL-4Rα单抗可同时治疗重度哮喘患者其它2型炎症共病,如慢阻肺病、
在圆桌讨论环节,针对全面评估对于哮喘患者的临床意义这一话题,徐镶怀教授强调结合生物标志物(如血EOS、FeNO、诱导痰EOS)评估哮喘内型(2型/非2型),会为患者个体化精准治疗及生物制剂的选择提供依据;Alberto Papi教授补充道,全面评估中要注意激素暴露风险及依从性评估。
关于生物制剂相较于传统治疗的优势,徐镶怀教授以抗IL-4R生物制剂为例,指出其可同步改善哮喘及特应性皮炎、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等2型共病,且兼顾了疗效与安全性;Alberto Papi教授从机制层面分析生物制剂通过靶向IL-4/IL-13、TSLP、IL-5/IL-5Rα等通路,突破激素不敏感患者的治疗瓶颈并显著降低系统性激素暴露。针对生物制剂的早期干预,徐镶怀教授建议对合并症复杂、肺功能受损或长期激素依赖患者应提前启动生物制剂;陈智鸿教授则建议通过表型分型筛选获益最大群体,并呼吁未来需更多研究验证早期干预的长期效益。
在互动讨论环节,Alberto Papi教授指出哮喘的长期管理需动态评估疾病进程,部分患者经规范治疗可实现临床治愈甚至是疾病逆转,因此不建议随意停药。因哮喘异质性及多通路交互作用,阻断单一靶点后,其他炎症通路可通过代偿性激活维持疾病进展。因此,需结合生物标志物持续监测,逐步优化方案,避免因过早停药导致阻断不全或复发。
陈智鸿教授总结道,生物制剂时代需在规范阶梯治疗基础上,结合循证证据与个体化需求,推动哮喘管理从“症状控制”向“病因干预”转型,但需更多高质量研究支持。未来,随着对2型炎症机制的深化,哮喘管理将迈向更精准、个体化的时代。
慢阻肺病治疗新纪元:内型分型与2型炎症靶向生物制剂的临床实践
22日慢阻肺病专场中,在会议主席周敏教授致辞后,Marc Miravitlles教授带来了「内型、表型和生物标志物」主题分享,指出在慢阻肺病的异质性管理中,结合患者的表型/内型特征以及生物标志物水平是未来指导精准治疗的重要方向。
当前,靶向2型炎症的生物制剂(如抗IL-4R生物制剂)成为研究热点,例如两项III期BOREAS和NOTUS研究均证实抗IL-4R生物制剂用于伴有2型炎症且有相关急性加重史的中重度慢阻肺病患者,可显著降低急性加重发生率、改善肺功能、提升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未来,结合生物标志物动态监测与多学科协作,推动慢阻肺病从症状控制向病因干预转型,将是优化长期预后的关键方向。
包婺平教授在「慢阻肺病治疗新篇章:2型炎症靶向生物制剂与适用人群探索」主题演讲中系统阐述了2型炎症在慢阻肺病中的核心地位及精准治疗的突破性进展。她指出,20%-40%的慢阻肺病患者表现为以EOS增加为特征的2型炎症内型,这类患者对激素敏感,而非2型炎症慢阻肺病患者则对激素治疗反应欠佳。随着对2型炎症机制的明晰,国际指南(如GOLD 2025)推荐靶向2型炎症生物制剂的治疗,我国在2型炎症生物靶向治疗方面也在全面接轨国际。
在靶向治疗药物方面,抗IL-4R生物制剂作为首个靶向IL-4/IL-13的生物制剂,成为2型炎症COPD患者的重要选择。BOREAS和NOTUS研究证实抗IL-4R生物制剂在三联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显著降低慢阻肺病患者中重度急性加重率达34%,显著提升肺功能达83mL,且对伴
在圆桌讨论环节,针对慢阻肺病患者的表型、内型区分的临床意义与EOS动态评估的价值,Marc Miravitlles教授指出内型区分需以临床结局为导向(如急性加重、死亡率),而非单纯分类。三位专家一致强调,在判断患者是否存在2型炎症时,应参考患者更长时间段里面EOS水平的数据,重复检测EOS水平;同时不要拘泥于绝对阈值(如血EOS≥300/µl),需灵活应用,合并哮喘或有急性加重史的患者,即使EOS<300/µl也可能获益,需结合症状、肺功能下降速度等整体风险决策。
与会专家就生物制剂的适用人群展开热烈探讨,周敏教授指出
在会议的最后,周敏教授为本场会议做出了深度总结。她表示,本场学术交流聚焦慢阻肺病生物靶向治疗的前沿进展,深入探讨了2型炎症分型及生物标志物(如血EOS、FeNO)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多维异质性评估,慢阻肺病精准治疗时代已全面开启,为高风险人群(如频繁急性加重、肺功能快速下降者)提供了从症状控制向病因干预转型的创新策略。未来随着生物制剂的加速研发,慢阻肺个体化治疗将迈向更精准、高效的全新阶段。
总结
本次会议汇聚国内外呼吸学界权威,全面剖析了2型炎症驱动气道重塑与疾病进展的分子机制,并通过多项临床研究(如QUEST、BOREAS/NOTUS)证实,靶向IL-4/IL-13通路的抗IL-4R生物制剂可为哮喘和慢阻肺病患者带来显著临床获益。目前,哮喘与慢阻肺病的诊疗已从“症状控制”迈向“病因干预”的精准时代。期待未来中外专家继续携手,推动前沿研究转化临床实践,为患者构建更高效的呼吸健康管理方案,助力实现高质量呼吸健康目标。
*内容可能含有未在中国批准的药品或临床适应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处方请参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品说明书。
[MAT-CN-2512816-Ver1.0 批准日期:2025年8月]
本文章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学术交流或了解医学资讯目的使用,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方案的推荐和推广。本文章所含信息不应代替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的医疗建议。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