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分泌疾病领域,Graves 病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
近日,Case Reports in Endocrinology期刊报道了一则里程碑式案例:一名患有罕见甲状腺肢端病的 49 岁女性患者,在使用替妥尤单抗(teprotumumab)治疗后,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这是全球首次证实该药物对甲状腺肢端病的治疗潜力,为这类难治性并发症开辟了新的治疗思路。
什么是 Graves 病及其 “难缠” 的并发症?
Graves 病是一种以甲状腺功能亢进为核心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
而甲状腺肢端病则是更为罕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不足 Graves 病患者的 1%,却极具破坏性:典型症状包括手指 / 脚趾杵状变、软组织肿胀、手足骨骼 periosteal(骨膜)新骨形成,常伴随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能力。更棘手的是,它几乎总是与甲状腺眼病和胫前黏液性水肿同时出现,且传统治疗手段效果有限。
病例
病例回顾:8年病史,多种治疗无效
这位 49 岁女性患者 8 年前被确诊为 Graves 病,接受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出现甲减,需长期服用左甲状腺素。尽管甲状腺功能维持正常,她的病情却不断进展:
甲状腺眼病:出现突眼,多次眼部手术(包括双侧眼眶减压术)效果不佳;
胫前黏液性水肿:小腿皮肤变红、增厚,呈 “橘皮样” 改变;
甲状腺肢端病:手指 / 脚趾肿胀、杵状变,手足关节疼痛僵硬,甚至无法穿正常鞋子,影像学检查显示掌骨、指骨骨膜反应明显(提示新骨形成)。
此前,她尝试过
转折:治疗眼病的药物,意外缓解肢端病
由于甲状腺眼病持续进展,医生为其启用了替妥尤单抗治疗 —— 这是一种靶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 受体(IGF-1R)的单克隆抗体,已被 FDA 批准用于活动性甲状腺眼病,通过抑制炎症和组织增生发挥作用。
治疗方案为:首次静脉输注 10mg/kg,后续每 3 周一次 20mg/kg,共 8 个周期。令人惊喜的是,在治疗过程中:
症状改善:手足肿胀和杵状变逐渐消退,骨骼疼痛基本消失,患者重新恢复正常活动能力;
影像学验证:手部 X 线显示骨膜反应明显减轻,骨扫描提示异常骨活动消失;
协同效应:甲状腺眼病和胫前黏液性水肿也同步缓解。
患者自述:“治疗第一周期后,肿胀和疼痛就开始减轻,8 个周期后,手脚的不适完全消失,终于能像以前一样工作和生活了。”
为什么替妥尤单抗能 “一药多效”?
Graves病的甲状腺外表现(眼病、黏液性水肿、肢端病)虽症状不同,但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均与自身免疫介导的组织炎症和纤维化有关。其中,IGF-1R与促甲状腺素受体(TSHR)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关键:
两种受体在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表面共同表达,被自身抗体激活后,会触发炎症因子释放、糖胺聚糖沉积(导致组织肿胀)和骨膜细胞异常增殖(导致新骨形成);
替妥尤单抗通过阻断 IGF-1R,可同时抑制这一系列病理过程,从而对多种并发症发挥治疗作用。
这一案例首次证实,替妥尤单抗不仅能治疗甲状腺眼病,对难治性甲状腺肢端病也有效,为理解这类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临床意义与展望
甲状腺肢端病虽罕见,但致残率高,此前缺乏特效治疗。该案例的意义在于:
拓展治疗选择:为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提供了新方案;
机制启示:支持 IGF-1R 在甲状腺外并发症中的核心作用,为研发靶向药物提供方向;
多学科协作:提示对于 Graves 病患者,需全面评估甲状腺外表现,制定综合治疗策略。
不过,专家也指出,目前仅为单个案例,需更大规模研究验证替妥尤单抗对甲状腺肢端病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此外,该药物价格较高(8 个周期治疗费用约 38 万美元),未来还需评估成本效益。
总结
这则案例为 Graves 病复杂并发症的治疗点亮了新希望。替妥尤单抗的 “跨界” 疗效,不仅让这位患者重获生活质量,更推动了我们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认知。随着研究深入,期待更多靶向药物问世,为这类患者带来精准治疗方案。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