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MCL靶向治疗之路,启临床实践新程 | 血液肿瘤精准诊疗对话系列交流会圆满召开!
2025-08-10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精准诊疗 MCL

2025年7月23日,由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主办的血液肿瘤精准诊疗对话系列交流会圆满召开。会议由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阎骅教授担纲领衔。汇聚淋巴瘤领域国内外的权威专家学者,围绕套细胞淋巴瘤(MCL)前沿进展、新药研究解读及临床诊疗案例分享等核心议题,开展了深度学术交流与研讨,旨在推动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MCL的诊疗能力和疾病规范化管理。医脉通现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开场致辞


会议在阎骅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马军教授进行了开场致辞,向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致以热烈问候。本次会议以“凝智聚力破译血液肿瘤密码,协同创新领航精准医疗新纪元”为主题,聚焦血液肿瘤精准诊疗前沿进展,旨在通过高水平学术对话推动临床创新。


淋巴瘤作为肿瘤精准治疗的先驱领域,见证了首个单抗、双抗、抗体偶联药物(ADC)、CAR-T等里程碑式疗法的诞生。此次会议有幸邀请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癌症中心的知名血液肿瘤专家Owen A. O’Connor教授作专题演讲。作为T细胞淋巴瘤领域的权威学者,Owen A. O’Connor教授主导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创新药物研发及淋巴瘤精准治疗方面贡献卓著。本次会议围绕MCL的BTK抑制剂(BTKi)优化策略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1.png

阎骅教授主持


2.png

马军教授致辞


MCL治疗格局革新:50年探索迎来新突破



在马军教授的主持下,Owen A. O’Connor教授对MCL治疗策略进行了详尽的分享。MCL多见于老年男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临床异质性显著。在预后方面,多项研究表明,Ki-67指数、染色体17p缺失、TP53突变以及微小残留病灶(MRD)对MCL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此外,24个月内疾病进展(POD24)也是MCL的重要预后指标,数据表明POD24的患者长期生存率显著降低。此外,POD24与高龄、体能状况差、乳酸脱氢酶升高和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多个临床特征有关,但其对后期治疗反应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究。


近年来,MCL的治疗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患者生存期从过去的不足3年提高至10年以上。基于LYMA研究,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的基础地位得以确立,其与BTKi联合可进一步提升疗效。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联合BTKi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已成为一线治疗的新标准。对于BTKi作为诱导和维持治疗方案是否能消除MCL患者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需求这个问题,TRIANGLE研究显示,伊布替尼联合方案可显著改善年轻患者的无失败生存(FFS),但ASCT在该联合方案中的增效作用尚需更多证据支持。


在靶向治疗领域,BTKi联合维奈克拉等方案提升了复发/难治性MCL(R/R MCL)患者的总缓解率(ORR)和PFS。ZUMA-2及TRANSCEND两项研究显示,CAR-T疗法可为R/R MCL患者带来临床获益。此外,ADC和双抗等新兴疗法正在探索中,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3.png

马军教授主持


4.png

Owen A. O’Connor教授作报告


MCL临床诊疗新进展:病例实践


视频已精简调整


在阎骅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徐文彬教授以真实世界案例结合最新研究进展,深入剖析了BTKi在MCL治疗中的应用策略。徐文彬教授首先通过两个典型病例分享了MCL的诊疗方案。一例60岁男性MCL患者,主诉“淋巴结肿大3年余,全血细胞进行性减少2个月”。经系统性评估,确诊为经典型MCL(Ann Arbor IV A期,骨髓受累,MIPI评分3分)。采用阿可替尼联合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ABR)方案治疗,3个周期后获得完全缓解(CR),6个周期后持续CR。这一治疗方案的制定综合了患者检查结果及临床研究进展:III期ECHO临床研究显示,相较于传统BR方案,阿可替尼联合BR可显著改善一线老年MCL患者PFS(49.6个月 vs. 66.4个月),同时使疾病进展或死亡的风险降低27%。


第二个病例为56岁中危男性MCL患者,合并溶血性贫血,结合淋巴结活检及骨髓检查结果,确诊为经典型MCL(Ann Arbor IV A期,MIPI评分4分)。采用阿可替尼联合R-CHOP与R-DHAP交替方案治疗,各两次后评估达CR,MRD阴性。随后动员患者进行干细胞采集,但患者最终选择放弃ASCT,继续接受交替方案治疗,目前持续CR,初诊时的病灶显著消退。本治疗方案的制定综合参考TRIANGLE研究结果:传统化疗联合ASCT的基础上联合伊布替尼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的FFS和OS,提示BTKi联合免疫化疗在年轻患者中显示出替代ASCT的潜力。


5.png  

阎骅教授主持


6.png

徐文彬教授作报告


会议讨论环节由阎骅教授主持,并特邀马军教授、Owen A. O’Connor教授、徐文彬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景红梅教授以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志铭教授围绕高危MCL精准治疗策略、MRD检测技术革新以及靶向药物联合方案的优化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讨论中,特别聚焦MRD阳性或TP53突变的母细胞型等难治性MCL病例的临床挑战,深入探讨了BTKi、CAR-T细胞疗法和ASCT等治疗手段的合理应用与组合优化。与会专家分享了来自中国的创新实践,同时对比了中美两国在淋巴瘤诊疗模式上的异同。这些见解为当前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未来的精准诊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7.png

讨论环节


总结致辞


马军教授表示,在本次学术会议中,与会专家围绕靶向药物在MCL的进展、MRD检测等热点领域,全面梳理了当前淋巴瘤诊疗的关键问题与未来方向。Owen A. O’Connor教授、徐文彬教授的精彩演讲与各位专家的互动答疑,为与会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临床洞见。新一代BTKi的研发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期待在未来的学术会议中,能够再度相聚,共同推动淋巴瘤诊疗的进步!   


8.png

马军教授作会议总结


9.png

阎骅教授作会议总结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