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Leading PI对话T细胞免疫疗法:STARGLO研究二线治疗DLBCL彰显持久生存优势
2025-08-10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DLBCL

基于一项全球随机Ⅲ期STARGLO研究,2025年5月7日,中国NMPA批准格菲妥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GemOx)治疗不适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复发/难治(R/R)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成人患者。2025年6月第18届国际恶性淋巴瘤会议(ICML)更新了STARGLO研究2年随访新进展,特别是首次披露了DLBCL二线亚组数据,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引发了巨大关注。但值得关注的是,FDA的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ODAC)却在此联合方案的美国上市申请评估过程中,对其稳健性和适用性提出了担忧。


为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和淋巴瘤前沿进展的传播,进一步提高我国临床诊疗水平,「高光引领 耀鉴顶峰」中外圆桌访谈特邀STARGLO研究全球leading PI Jeremy S. Abramson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作为嘉宾,香港中文大学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王绍明教授作为主持人,深入剖析STARGLO研究结果,探讨双抗在真实世界应用经验,以期为国内医生带来新的启示,共同推动我国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进步。


大咖金句


Jeremy S. Abramson教授:目前,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全球范围的多数患者较难获得CAR-T治疗,在美国仅少数高水平医疗中心开展CAR-T治疗,患者常需跨地区并长期滞留就医。Glofit-GemOx作为即用型治疗方案,可在就近医疗机构接受治疗,且该方案经证实疗效显著,或具潜在治愈可能。


黄慧强教授:STARGLO试验2年随访结果证实,格菲妥单抗联合治疗方案为不适合ASCT的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25个月,2年总生存(OS)率为59.9%,且其二线治疗疗效优于三线治疗。


王绍明教授:目前研究已证实,格菲妥单抗与GemOx的联合疗法具有良好疗效。未来,格菲妥单抗与化疗药物或其他靶向疗法的联合方案,可能成为早期复发、原发难治性及晚期复发等患者的优良选择,或许可使更多患者实现临床治愈。



启示——STARGLO 两年随访数据证实Glofit-GemOx方案二线治疗DLBCL疗效显著


王绍明教授:


请两位教授谈谈,STARGLO研究2年随访数据以及2L亚组数据带来哪些临床启示?如何看待STARGLO研究分别在2L原发难治、早期复发、晚期复发人群当中的应用前景?


Jeremy S. Abramson教授:


对于无法耐受大剂量化疗的R/R DLBCL患者,传统标准疗法仅能使不足1/4的患者获得持久无进展生存。STARGLO研究的初步分析表明,Glofit-GemOx方案较R-GemOx方案展现出显著的OS获益,分别为:中位25.5个月 vs 12.9个月1。本次ICML会议更新两年随访数据2时,也区分了Glofit-GemOx或R-GemOx二线治疗(2L)组与三线及以上治疗(≥3L)组的结果,Glofit-GemOx二线治疗亚组展现出更优临床获益,相比R-GemOx组延长了中位PFS(25个月 vs 5.6个月,HR=0.52)和中位OS(未达到 vs15.7个月,HR=0.64),2年OS率也更高(59.9% vs 38.9%)。以上数据表明:对于原发难治性或一年内复发的不适合ASCT的DLBCL患者,二线Glofit-GemOx方案能为其带来长期生存获益。


针对近期FDA在评估Glofit-GemOx二线获批时提出的担忧,包括STARGLO研究中北美人群仅占其中的9%,且中美区域性亚组结果差异较大。我认为如果聚焦区域性亚组,会存在患者特征不平衡问题,即使是微小差异都会对患者的预后数据产生巨大影响,比如Glofit-GemOx北美亚组中原发难治和早期复发的患者比例更高,影响两组间的疗效差异。因此,我们在研究设计时希望覆盖更广泛的人群来收集更平衡的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既往格菲妥单抗单药治疗DLBCL的疗效数据在亚洲和美国等非亚洲人群中一致,在药代动力学特征上也存在相似性。


* Glofit-GemOx:格菲妥单抗+吉西他滨+奥沙利铂;R-GemOx:利妥昔单抗+吉西他滨+奥沙利铂


黄慧强教授:


STARGLO试验2年随访结果证实,格菲妥单抗联合治疗方案为不适合ASCT的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中位PFS为25个月,2年OS率为59.9%,其二线治疗疗效优于三线治疗。二线Glofit-GemOx方案与R-Gemox方案相比具有更高比例的深度缓解,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63.5% vs 28.1%。未来,格菲妥单抗或为不适合ASCT的患者提供更具价值的新选择。


王绍明教授:


最初格菲妥单抗获批应用于DLBCL患者的三线治疗,疗效良好,但疾病进展到需三线治疗时,病情通常已经较为严重,早期使用格菲妥单抗(如在二线甚至更早)疗效可能更佳,STARGLO研究2年随访数据证实了这一点,Glofit-GemOx为二线不适合ASCT的患者带来了有效新选择。


Jeremy S. Abramson教授,您作为STARGLO研究的全球Leading PI,请您从临床研究角度阐释格菲妥单抗联合治疗策略的获益?您如何看待该疗法从三线治疗前移至二线治疗的应用趋势?


Jeremy S. Abramson教授:


在淋巴瘤长期管理中,早期治疗时患者往往疾病负担较轻,具有更少的不良反应和更优临床获益。STARGLO试验数据证实1,接受二线及以上治疗的患者均可获益于格菲妥单抗联合治疗,但显然较早接受Glofit-GemOx治疗患者的化疗耐药更少,获益更多。临床证据显示,格菲妥单抗单药在三线及以上治疗中CR率为35%3,与吉西他滨、奥沙利铂联合方案用于二线及以上治疗时,CR率提升至约60%1,表明格菲妥单抗与化疗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并且前移格菲妥单抗治疗线数、强化联合治疗策略,有望诱导更深、更持久的疾病缓解。此前,不适合ASCT或二线无法使用CAR-T治疗的患者基本无治愈可能,而STARGLO试验两年随访结果显示,一线后复发的DLBCL患者采用Glofit-GemOx方案二线治疗具有潜在治愈可能。


王绍明教授:


近年来中国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我们观察到STARGLO研究入组了不少中国患者,基于该研究格菲妥单抗联合方案在中国与欧盟实现同步获批。黄慧强教授,您如何看待该方案从临床研究到获批上市直至落地临床实践的‘中国速度’?中国患者群体将如何从中获益?


黄慧强教授:


既往出于用药安全考量,我国药物审评审批秉持审慎原则,而本次快速获批,既体现了国家对创新药的政策支持,也反映出对DLBCL未满足需求的重视。对于不适合ASCT的R/R DLBCL患者,现有治疗手段有限且疗效欠佳,疾病管理面临严峻挑战。格菲妥单抗的获批为此类患者和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期待未来更多经临床试验验证、具有良好疗效的药物加速获批,使国内患者及早获益于前沿治疗方案。


决策——双抗方案可及性高,多样化联合方案持续探索中


王绍明教授:


近年来以双抗、CAR-T细胞疗法为代表的T细胞疗法实现了许多突破,两位教授如何看待未来T细胞疗法在二线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黄慧强教授:


在T细胞疗法中,既往ZUMA-7研究4的2年随访结果表明,二线CAR-T治疗的CR率为65%,中位PFS达14.7个月,2年OS率达61%。STARGLO研究的2年随访结果2表明,格菲妥单抗联合治疗方案的CR率为63.5%,中位PFS超2年,2年OS率近60%。可见两种T细胞疗法均为疗效优异且能带来长期生存获益的重要手段,未来需更多研究指导个体化选择,或许可联合使用以提升疗效,以惠及更多患者。


Jeremy S. Abramson教授:


多样化的治疗选择意味着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针对符合移植条件的患者,目前两项随机ZUMA-7试验和TRANSFORM试验已证实二线CAR-T细胞疗法较传统移植可改善原发难治性或12个月内早期复发DLBCL患者的预后。不过,目前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全球范围的多数患者较难获得CAR-T治疗,在美国仅少数高水平医疗中心开展CAR-T治疗,患者常需跨地区并长期滞留就医。Glofit-GemOx作为即用型治疗方案,可在就近医疗机构接受治疗,且该方案经证实疗效显著,还需更长时间随访进一步确认其实现治愈目标的可能性,我对此持积极乐观态度。


王绍明教授:


目前研究已证实,格菲妥单抗与GemOx的联合疗法具有良好疗效。未来,格菲妥单抗与化疗药物或其他靶向疗法的联合方案,可能成为早期复发、原发难治性及晚期复发等患者的优良选择。因此,进一步研究不同治疗方案组合,或不同疗法进行序贯治疗,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获益是未来的探索方向。正如Jeremy S. Abramson教授所言,尽早采用疗效更优的治疗方案,或许可使更多患者实现临床治愈。


Jeremy S. Abramson教授:


Glofit-GemOx方案作为目前双抗联合治疗的重要突破,是前线探索的开端,未来发展方向也许不再局限于联合传统化疗药物,比如格菲妥单抗联合维泊妥珠单抗、Englumafusp-alfa的早期临床数据已显示出优良的协同抗肿瘤活性,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索,推动该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黄慧强教授:


目前,中国也正积极探索不同的联合方向,如格菲妥单抗与小分子药物的联合应用等,期待从不同维度突破不同亚型DLBCL的治疗瓶颈,为全球DLBCL领域的发展提供新方向。


此外,随着治疗手段的多样化发展,患者的支付能力与治疗可及性已成为影响治疗决策的重要因素。为提升国内优质疗法的可及性,除了我们希望双抗能尽快医保列名以外,探索新型支付模式,如“丙类医保”构想,近期或有望出台相关政策,相信无论是医保还是商保,都将降低双抗或者CAR-T支付门槛,有机会让T细胞疗法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Jeremy S. Abramson教授:


我认同,在治疗方案的选择考量中,医生与患者均需直面真实世界中的各种挑战。对于较为难治且疾病快速进展的患者,我更倾向于即用型Glofit-GemOx方案这种能够立即实施的干预措施,以及时控制疾病。


小结


近年来,DLBCL治疗领域虽取得显著进展,但仍有部分患者的治疗需求未充分满足,亟待开发高效低毒的个性化治疗策略。格菲妥单抗获批在中国治疗2L+ DLBCL患者,给中国医生带来了更多样的治疗选择,也是中国患者的福音。未来,一方面可进一步研究格菲妥单抗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模式,通过机制互补挖掘协同增效潜力;另一方面,需优化分层治疗策略。通过上述探索,有望为不同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选择,推动DLBCL治疗向精准化、个体化方向发展。


专家简介


1754801844740976.jpg

Jeremy S. Abramson 教授

哈佛医学院医学教授

Professor of Medicine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麻省总医院淋巴瘤中心主任

Director of the Lymphoma Center at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领导多项CAR-T/双抗治疗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试验(如TRANSCEND NHL 001,STARGLO等),推动相关疗法获批

Led multiple clinical trials of CAR-T cell therapy and bispecific antibody for large B-cell lymphoma (e.g., TRANSCEND NHL 001, STARGLO etc.),   contributing to the approval of the related therapies

参与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B细胞淋巴瘤及CLL诊疗指南的编写与更新(2020-2024版)

Participat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pdates of the NCCN guidelines for B-cell lymphoma and CLL (2020-2024 editions)

2022年 – Van Bekkum奖(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

2022 – Van Bekkum Award (European Society for Blood and Marrow Transplantation)

2024年 – Thomas Spitzer临床卓越奖(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

2024 – Thomas Spitzer Award for Clinical Excellence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Cancer Center) 

Investigated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CAR-T in patients with HIV-associated lymphoma (Cancer, 2019)

Explored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and targeted therapy of Double Hit Lymphoma (Blood Adv, 2021)

Anti-CD19 CAR T-Cell Therapy for 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 (Transfus Med Rev, 2020)

Lisocabtagene maraleucel versus standard of care in relapsed LBCL (The Lancet ,2022)

Glofitamab plus gemcitabine and oxaliplatin (GemOx) versus rituximab-GemOx for relapsed/refractory DLBCL (STARGLO): a global phase 3, randomised, open-label trial. (The Lancet, 2024)


1754801871702304.jpg

黄慧强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理事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委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粤港澳大湾区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副主委

CSCO甲状腺癌专委会名誉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主委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

擅长恶性淋巴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特别是NKT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P-Gemox 和 DA-EPOCH治疗NKT淋巴瘤等 先后被美国NCCN指南推荐,近年发表第一或通讯(共同)作者文章:JCO, Lancet Oncology, Nature Medicine, JHO, Hematalogica, Molecular Cancer, Cancer comunication和STTT等, 2020荣获,中国CACA 科学进步 一等奖


1754801543554.jpg

王绍明 教授

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血液肿瘤科专科顾问医生

香港中文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

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

美国医学毕业生教育委员会认证

香港内科医学院院士

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院士

香港内科医学院院士

香港医务委员会血液及血液肿瘤科专科医生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博士

香港内科医学院完成临床药理及治疗学高级医师培训

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医学院荣授院士

香港内科医学院首位临床毒理学专科院士

香港内科医学院首位遗传及基因组学专科院士


参考文献
1.Abramson JS, et al. Lancet. 2024 Nov 16;404(10466):1940-1954.
2.Abramson JS, et al. Hematological OncologyVolume 43, Issue S3 e76_70093
3.Michael J. Dickinson, et al. N Engl J Med 2022;387:2220-2231
4.Jason Westin,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Volume41, Number 17_suppl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